[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2902475.8 | 申请日: | 202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129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罗长浩;朱志升;雷喜斌;林继草;陈桃;郑昕斌;郑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丹诺西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5/04 | 分类号: | H01H45/04;H01H45/14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博深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怡然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继电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继电器主体、续流二极管、导线和PCB板,所述继电器主体的一端设有接线端,所述导线的一端通过所述PCB板与所述续流二极管电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端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续流二极管设置在所述PCB板上,所述继电器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PCB板接触设置。通过将续流二极管设置在所述PCB板上,合理利用PCB板的空间,增加了PCB板的利用率,所述续流二极管通过导线与继电器主体的接线端锁附连接,操作方便,也优化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ADR为汽车紧急电源总开关,主要是应用在重型卡车的电源开关,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快速安全的断开车身电源,降低风险。ADR主要由控制器和继电器组成,继电器中需要连接续流二极管,保证在继电器断电时,产生的高压能够通过续流二极管消耗,从而保护电路中的其它元器件。现有的ADR继电器直接将固续流二极管单独安装在继电器本体上并通过继电器上的三颗螺丝固定,具有如下缺点:1.工艺上不好操作;2.继电器结构紧凑,不利于空间优化;3.不利于成本的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继电器,缩小了继电器的结构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继电器,用于ADR电源开关上,包括继电器主体、续流二极管、导线和PCB板,所述继电器主体的一端设有接线端,所述导线的一端通过所述PCB板与所述续流二极管电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设置在所述PCB板上,所述继电器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PCB板接触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主体的一端中间位置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凸座,所述凸座上设有两个向外凸出设置的两个接电柱;
所述接线端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接线端分布在所述凸座的两侧,所述导线包括三根软导线,三根所述软导线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继电器主体上的三个所述接线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包括导体和锁附螺丝,所述导体上设有与所述锁附螺丝相适配的导电孔;
所述软导线的一端与所述PCB板焊接,所述软导线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锁附螺丝相适配的导电环,所述锁附螺丝穿过所述导电环与所述导体的导电孔螺纹连接且所述导电环与导电孔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锁附螺丝与所述导电环之间设有垫片。
进一步的,还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壳体,所述继电器主体嵌设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分别供两个所述接电柱穿过的通孔,所述壳体位于两个所述通孔之间的位置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分隔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分别密封所述壳体两端开口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
所述第一端盖分别与两个所述接电柱和分隔板抵接;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外接端口,所述软导线的一端的端部分别穿过所述PCB板与所述外接端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通过将原本设置于继电器主体上的续流二极管改设于所述PCB板上,合理利用PCB板的空间,增加了PCB板的利用率,所述续流二极管通过导线与继电器主体的接线端锁附连接,以此简化了继电器主体的结构,不仅有利于继电器主体装配时的操作,也使继电器内部的空间变得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的继电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的继电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丹诺西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丹诺西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9024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阴阳角板材构造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国外场景下的服务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