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3036966.5 | 申请日: | 202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6268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任雪芳;汝黎明;曹实;唐健;陈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7 | 分类号: | B60L58/27;B60L53/31;B60L5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4 | 代理人: | 张利杰;夏宇和 |
地址: | 31503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桩、电动汽车、用户端、服务端;所述充电桩包括供电模块、溶盐供给模块、供水模块、回收模块、物料检测模块;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外壁设置溶解腔室,溶盐供给模块通过溶盐管线与溶解腔室连通,供水模块通过供水管线与溶解腔室连通,回收模块通过回水管线与溶解腔室连通;溶盐包括溶解放热盐和溶解吸热盐,在溶解腔室中,溶盐溶解产生热量或冷量,对电池模组进行加热或降温;本实用新型利用溶盐溶解的放热或吸热,来实现对电池模组加热或降温,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设置电加热器或热泵装置,降低了电力消耗;同时避免了高温介质或低温介质的使用,以及在其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浪费、冷热冲击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在车辆中的占有率越来越高;目前,电动汽车由蓄电池为驱动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和工作装置。同时,电动汽车以蓄电池存储的电能为动力,需要经常充电。
针对电动汽车中蓄电池充电的过程,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充电效果不稳定的情况。例如:在高温季节为蓄电池充电时,由于蓄电池温度增高,蓄电池中各活性物质的活度增加,正极析氧电位下降,负极析氧电位也下降(负值下降),此时蓄电池在充电时会出现过充电的问题;此外,在寒冷季节下为蓄电池充电时,由于蓄电池内各活性物质活度降低,其电极上的溶解变得困难,所充电电流大幅度下降,正极板在-20℃时充电接受电流仅为常温的70%,而负极板充电受膨胀剂的影响,低温充电接受能力更低,-20℃的充电接受电流仅为常温下的40%,使得低温条件下蓄电池的充电接受能力差,容易存在充电很长时间仍然会充电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现有技术提出了能够向蓄电池输送热介质或冷介质的充电桩,用于对蓄电池进行加热或降温。例如:专利CN107139768A通过利用升温模块(降温模块)对空气进行加热(降温),然后通过充电线缆将加热(降温)后的空气输送至蓄电池外壁,实现对蓄电池的加热(降温)。专利CN106711549A通过利用加热器(冷凝散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降温),然后通过充电枪将加热(降温)后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模组处,实现对电池的加热(降温)。此外,还有诸如专利CN108275021A、专利CN106864284A均是采用相似的技术,利用电加热技术、热泵系统对冷媒的制热(制冷)技术,向蓄电池输送热介质或冷介质,对蓄电池进行加热或降温。
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往往是在充电桩中对介质进行加热(降温)后,再相应的介质将输送到电动汽车中对蓄电池进行加热或降温。这一过程需要额外的电加热或热泵制热(制冷)的过程,无疑增大了充电桩的电力消耗,不仅增大了用户的充电成本,而且不利于节能减排。在此基础上,携带热量(冷量)的介质在输送过程中,一方面会存在热量(冷量)逃逸的情况,导致部分电能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有技术中充电枪的集成化,高温(低温)的介质也容易对充电线缆造成诸如热老化、低温凝露等影响。
此外,现有技术的这种加热技术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冬季环境下的热泵制热过程而言,往往存在换热器结霜的问题,不仅影响充电桩相关组件的正常运行,而且容易导致充电系统对介质加热不稳定,影响对蓄电池的加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充电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对充电的蓄电池进行加热或降温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电力消耗较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0369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