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下开口为快开盲板结构的超临界萃取釜有效
申请号: | 202123051117.7 | 申请日: | 202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04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宣培传;肖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华益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1/00 | 分类号: | B01D11/00;B01D11/02;B01D1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欣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2 | 代理人: | 瞿彬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口 快开盲 板结 临界 萃取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开口为快开盲板结构的超临界萃取釜,涉及萃取设备技术领域。该超临界萃取釜包括具有下开口的釜体,下开口处设置支撑板、支杆、升降架和盲板。升降架包括相互连接的升降板和连接杆,升降板的一端连接有套接在支杆上的滑套,滑套能够在升降组件的驱动下上移或下移。盲板的一侧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盲板上开设有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和导流通道,导流通道连接有排液管,第一导流槽的入口处设置有滤网,第二导流槽内设置有可启闭的阀板。由于本实用新型无须使用料框从釜体的上部进料,使得釜体的上部不必采用全通径法兰,以大幅度降低萃取釜的制造成本、制造难度及设备重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萃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开口为快开盲板结构的超临界萃取釜。
背景技术
超临界萃取装置的工作原理是,以超临界流体为溶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可溶组分。可作为超临界流体的物质很多,如二氧化碳、一氧化亚氮、六氟化硫、乙烷、庚烷、氨等,目前多选用CO2作为超临界流体。
传统的萃取釜的上部采用全通径法兰,以便于通过料筐在萃取釜的上部进出料。这种在萃取釜的上部进出料的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萃取釜为高压力或超高压力容器,采用全通径法兰将大幅度增加萃取釜的制造成本、制造难度及设备重量。
2.料筐与萃取釜的内筒之间需要采取必要的密封措施,以防止萃取流体不经过料筐内的物料而直接从萃取釜下部出口处流出,失去萃取作用,显然,这也对萃取釜的设计、制造带来了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开口为快开盲板结构的超临界萃取釜,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下开口为快开盲板结构的超临界萃取釜,主要可以包括:具有下开口的釜体,下开口处设置有快开机构,快开机构包括支撑板、支杆、升降架和盲板。支撑板固定在下开口的外侧。支杆沿釜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支杆的上端与支撑板转动连接。升降架包括相互连接的升降板和连接杆,升降板的一端连接有套接在支杆上的滑套,滑套能够在升降组件的驱动下上移或下移。盲板与下开口匹配,盲板的一侧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盲板上开设有能够依次连通的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和导流通道,导流通道连接有排液管,第一导流槽的入口处设置有滤网,第二导流槽内设置有可启闭的阀板,当开启阀板后,第二导流槽与导流通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杆与支撑板之间连接有轴承,支杆上固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抵接在支撑板的上侧,第二限位部抵接在支撑板的下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杆的下端固定有连接头,滑套上固定有驱动块,升降组件包括螺杆,螺杆贯穿连接头,并与连接头螺纹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螺杆上固定有把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把手上螺纹连接有延长臂,延长臂与把手同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阀板的下侧转动连接有驱动杆,驱动杆螺纹连接在盲板上,驱动杆的下端从盲板内露出。当开启阀板后,阀板位于导流通道的入口的下方,以连通第二导流槽与导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滤网呈环状,其内侧固定有连接管,外侧固定连接环,连接环的外侧固定在第一导流槽的内壁上。连接管通过轴承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导流槽的内壁上,转轴沿自身径向固定有刮板,刮板抵接在滤网的上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轴的上部安装有动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华益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华益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0511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装夹装置、水声换能器测试系统
- 下一篇:气流和浆叶双作用的超临界萃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