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流电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3063659.6 | 申请日: | 202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24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先锋;邢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8/18 | 分类号: | H01M8/18;H01M8/0258;H01M8/0427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电 结构 | ||
1.一种液流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电池包括依次层叠的正极侧电池端板、正极集流板、正极分流电极框、多孔材料的正极电极、正极汇流电极框、离子传导膜、负极汇流电极框、多孔材料的负极电极、负极分流电极框、负极集流板、负极电池端板;
正极分流电极框和负极分流电极框分别为一平板,于平板靠近正极电极一侧与正极电极接触区域设有作为电解液流道的凹槽;
于正极分流电极框上设有作为正极电解液入口的通孔和作为正极电解液出口的通孔,正极电解液入口与正极分流电极框上的电解液流道相连通,正极电解液入口与正极侧电池端板上的正极电解液进口相连通;
于负极分流电极框上设有作为负极电解液入口的通孔和作为负极电解液出口的通孔,负极电解液入口与负极分流电极框上的电解液流道相连通,负极电解液入口与负极侧电池端板上的负极电解液进口相连通;
正极汇流电极框和负极汇流电极框分别为一平板,于平板与正极电极接触区域设有作为电解液流道的通孔;
于正极汇流电极框上设有作为正极电解液流出口的通孔,正极电解液流出口与正极汇流电极框上的电解液流道的通孔相连通,正极电解液流出口与正极分流电极框上的正极电解液出口以及正极侧电池端板上的正极电解液排出口相连通;
于负极汇流电极框上设有作为负极电解液流出口的通孔,负极电解液流出口与负极汇流电极框上的电解液流道的通孔相连通,负极电解液流出口与负极分流电极框上的负极电解液出口以及负极侧电池端板上的负极电解液排出口相连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
正极和负极电解液分别通过正极和负极电池端板的电解液进口,分别流入正极分流电极框和负极分流电极框中;正极和负极电解液分别在正极和负极的电极表面分布,并沿电极表面法线方向向电极内渗入,穿过电极厚度方向后分别流入正极汇流电极框和负极汇流电极框中,最终分别通过正极和负极电池端板上的电解液排出口流出电池。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结构中的正极集流板与正极电极之间的正极分流电极框和负极电极与负极集流板之间的负极分流电极框是导电体。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汇流电极框和负极汇流电极框中分别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接触的部分,可以是导电体或者是非导电体。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汇流电极框和负极汇流电极框中分别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接触的部分,是无孔材料或多孔材料;多孔材料的孔隙率为电极多孔材料孔隙率的0.05-0.5倍。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
电解液流道可为蛇形流道、交指流道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06365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