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皮下组织切口负压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3153308.4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85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姣;陈静;梁彧博;罗振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汉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508 | 代理人: | 钟秀萍 |
地址: | 518071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下组织 切口 引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皮下组织切口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装置、引流管和引流袋,所述负压装置包括筒体和可在筒体内前后移动及固定的活塞推杆,筒体的前端和前部侧面分别有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连接部一与引流管的后端连接,连接部二与引流袋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皮下组织切口负压引流装置能降低脂肪液化发生率、预防切口愈合不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皮下组织切口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工作中,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较为常见,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术中切口的保护、切口缝合技术欠佳、高龄、营养不良等均增加了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对于皮下脂肪大于3cm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等愈合不良,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开放切口、清除坏死组织、冲洗、挤压伤口等,需要频繁地换药,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脂肪液化发生率、预防切口愈合不良,对于外科临床工作十分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皮下组织切口负压引流装置,能降低脂肪液化发生率、预防切口愈合不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皮下组织切口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装置、引流管和引流袋,所述负压装置包括筒体和可在筒体内前后移动及固定的活塞推杆,筒体的前端和前部侧面分别有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连接部一与引流管的后端连接,连接部二与引流袋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一内有向筒体内单向打开的单向阀门一,连接部二内有向引流袋单向打开的单向阀门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体的内有固定活塞推杆的固定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多个构成齿状的卡位和可卡在不同卡位上的挡板,活塞推杆包括密封活塞和杆体,杆体的前端与密封活塞连接,杆体的后端伸出筒体的后端外,挡板固定在杆体上,卡位固定在筒体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杆体的后端垂直连接有手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杆体上套装固定有固定环,固定环的一侧连接有延伸处筒体后端外的两个弹簧片,两个弹簧片的相反侧接近固定环处分别有一所述挡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与弹簧片垂直且一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两个弹簧片的后端反向弯折形成挡止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管的直径为1.2mm,引流管的前段有刻度,引流管的前段侧面有多个引流侧孔,引流侧孔的直径为1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皮下组织切口负压引流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
(1)设计了连接负压装置的引流管,放置于肌肉前鞘外皮下组织深层,通过持续负压吸引,可及时将坏死组织和脂肪液化渗液引流出切口外,避免液化扩散导致坏死区域的扩展,从而促进皮肤切口的愈合,降低脂肪液化发生率、预防切口愈合不良,解决传统处理方法所带来的频繁换药增加患者痛苦和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的问题。
(2)负压装置内部带有单向阀门一、单向阀门二,避免在反复抽吸负压时引流管/袋内的引流液倒流入切口内部,减少了可能的感染机会。
(3)引流管末端标注刻度,以便及时发现在拔除引流管时断裂造成的切口内异物残留。
(4)通过控制活塞推杆拉出的长度,可以调节引流管负压的合适强度。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皮下组织切口负压引流装置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总医院,未经深圳大学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533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支被架
- 下一篇:一种电子显示屏式话筒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