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2123187849.9 | 申请日: | 202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08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黄铁军;金兆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威海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4 | 分类号: | B29C70/34;B29C70/54 |
代理公司: | 无锡永乐唯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9 | 代理人: | 孙际德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碳纤维 缠绕 框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包括上半圆梁、下半圆梁、第一立柱支撑板、第二立柱支撑板及碳纤维,其中:第一立柱支撑板和第二立柱支撑板并排连接在上半圆梁和下半圆梁之间,上半圆梁、下半圆梁、第一立柱支撑板及第二立柱支撑板的外侧表面合围成一闭合的缠绕支撑面;碳纤维缠绕在缠绕支撑面上以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碳纤维缠绕增强层。与传统的预应力钢丝缠绕压机框架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采用碳纤维作为缠绕增强材料,其大幅度地降低了压机框架的重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涉及一种主要应用于超高压等静压机缠绕式框架,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
背景技术
预应力钢丝缠绕框架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将重型设备中的超大超重零件分为若干中小型结构分别制作,再用钢丝缠绕施加预应力的作用下组装成整体,可显著提高了重型设备的可制造性,避免了应力集中的风险。
预应力钢丝缠绕框架在工作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幅度小,承载能力强,抗疲劳能力强,结构紧凑,所需材料少,重量轻,现已广泛应用于超高压等静压机、挤压机、模锻水压机、制砖机等领域。预应力钢丝缠绕框架存在的问题在于:采用钢丝作为缠绕增强材料,导致缠绕框架的重量过大,导致缠绕框架难于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其详细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包括上半圆梁、下半圆梁、第一立柱支撑板、第二立柱支撑板及碳纤维,其中:
所述第一立柱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立柱支撑板并排连接在所述上半圆梁和所述下半圆梁之间,所述上半圆梁、所述下半圆梁、所述第一立柱支撑板及所述第二立柱支撑板的外侧表面合围成一闭合的缠绕支撑面;
所述碳纤维缠绕在所述缠绕支撑面上以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碳纤维缠绕增强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为碳纤维丝、碳纤维单向布或碳纤维窄带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缠绕增强层经固化剂固化在所述缠绕支撑面的外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化剂为热固性树脂固化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两块相对设置在所述上半圆梁两侧的上挡丝板,所述上挡丝板向外延伸出所述上半圆梁的外侧表面;两块相对设置在所述下半圆梁两侧的下挡丝板,所述下挡丝板向外延伸出所述下半圆梁的外侧表面;两块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支撑板两侧的第一直立挡丝板,所述第一直立挡丝板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一立柱支撑板的外侧表面;及两块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柱支撑板两侧的第二直立挡丝板,所述第二直立挡丝板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二立柱支撑板的外侧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挡丝板为半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挡丝板为矩形。
与传统的预应力钢丝缠绕压机框架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采用碳纤维作为缠绕增强材料,其大幅度地降低了压机框架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在略去护板下另一个视角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压机框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3中包括:
上半圆梁1、下半圆梁2、第一立柱支撑板3、第二立柱支撑板4、碳纤维5、上挡丝板6、下挡丝板7、第一直立挡丝板8、第二直立挡板9。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威海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威海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878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2型糖尿病高危风险评分看板
- 下一篇:一种回收余热隧道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