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环火红外线灶具炉头有效
申请号: | 202123209840.3 | 申请日: | 202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635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张晓菁;张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23D14/04 | 分类号: | F23D14/04;F23D14/46;F23D14/58;F23D14/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1199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红 外线 灶具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环火红外线灶具炉头,包括炉头体,所述炉头体上装有燃烧片,所述炉头体的底部设有同心圆的三根圆柱管,所述三根圆柱管从小到大分别中心管、中火管和大火管,所述三根圆柱管将所述炉头体的内空腔分成了三个腔体,所述大火管和所述炉头体外壁之间的大火炉腔,所述中火管和所述大火管之间的中火炉腔,所述中心管和所述中火管之间的小火炉腔;所述炉头体的外壁下部并排设有小火引射管、中火引射管和大火引射管;所述小火引射管与所述小火炉腔连通,所述中火引射管与所述中火炉腔连通,所述大火引射管与所述大火炉腔连通。本实用新型将红外线燃烧片上的火力分成了大中小三环火,具有大火火猛,中火火红,小火火明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线灶具,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三环火红外线灶具炉头。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大力提倡,红外线灶具因为采用一次空气预混合方式,燃烧充分,热量损失小,热效率高,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然而该类灶具普遍总功率不大,导致红外线灶具在爆炒时火力不大,严重制约了红外线灶具的推广使用。
为解决此问题,现代技术常用以下方法,增大红外线灶具炉头的直径,也就是增加大红外线燃烧片的直径,从而达到增加灶具总功率的目的;由于红外线炉头内成内圈火和外圈火,为兼顾内圈火的小火火力,增加的燃烧片及炉头空间,均只能设置在外圈大火上,这种炉头在外圈火使用大火时,燃烧充分,火力大,然而,当使用中火时,较少燃气进入大火炉腔后,分摊到每个燃烧孔上的燃气太少,导致红外线燃烧片燃烧时,不能烧红,红外线产生量较少,减少了红外线热幅射的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环火红外线灶具炉头,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炉头体,所述炉头体是顶开口、底封闭、内空腔的圆柱体,所述开口上密封盖装有燃烧片,所述燃烧片和所述炉头体的连接处,装有外挡圈;所述炉头体的底部设有同心圆的三根圆柱管,所述三根圆柱管的管底均与所述炉头体的底部密封连接,所述三根圆柱管分别是最小直径的中心管,中间直径的中火管和最大直径的大火管,所述三根圆柱管的顶端和所述炉头体的顶端平齐,将所述炉头体的内空腔分成了三个腔体,所述大火管和所述炉头体外壁之间的大火炉腔,所述中火管和所述大火管之间的中火炉腔,所述中心管和所述中火管之间的小火炉腔;所述炉头体的底部圆心处开有炉头中心孔,所述炉头中心孔的直径等于所述中心管的内径;所述炉头体的外壁下部并排设有小火引射管、中火引射管和大火引射管;所述小火引射管与所述小火炉腔连通,所述中火引射管与所述中火炉腔连通,所述大火引射管与所述大火炉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片为红外线陶瓷燃烧片或红外线金属燃烧片。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片的中心上设有燃烧片中心孔,所述燃烧片中心孔与所述中心管的连接处安装有中心挡圈。
进一步的,所述炉头体的外壁下部,设有三只固定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提供的一种三环火红外线灶具炉头,包括炉头体,所述炉头体上装有燃烧片,所述炉头体的底部设有同心圆的三根圆柱管,所述三根圆柱管从小到大分别中心管、中火管和大火管,所述三根圆柱管将所述炉头体的内空腔分成了三个腔体,所述大火管和所述炉头体外壁之间的大火炉腔,所述中火管和所述大火管之间的中火炉腔,所述中心管和所述中火管之间的小火炉腔;所述炉头体的外壁下部并排设有小火引射管、中火引射管和大火引射管;所述小火引射管与所述小火炉腔连通,所述中火引射管与所述中火炉腔连通,所述大火引射管与所述大火炉腔连通。本实用新型将红外线燃烧片上的火力分成了大中小三环火,开大火力时,三环火均能燃烧,开中火时,中火和小火燃烧,开小火时,小火燃烧,具有大火火猛,火力大,功率大,中火火红,燃烧火色成红色,小火明,火色明亮的特点,有效地实现了三种火力均是高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三环火红外线灶具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所示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098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装防护用复合层结构
- 下一篇:一种穿梭板车载充电一体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