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3281214.5 | 申请日: | 2021-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65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姚琳;李琪;方伟定;王峰;章胜南;吴朝峰;郭俊科;宋秋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B3/1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田琦 |
地址: | 310012***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填埋场 整治 基坑 支护 布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垃圾填埋场边缘的基坑支护结构本体,所述基坑支护结构本体包括临岸侧基坑支护及离岸侧基坑支护,所述临岸侧基坑支护包括沿堤岸长度方向布置的临岸外侧支护及临岸内侧支护,所述临岸外侧支护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的坑底边线外侧,临岸内侧支护设置在坑底边线内侧并向外延伸与临岸外侧支护围合连接,所述离岸侧基坑支护设置在坑底边线外侧;所述临岸外侧支护包括双排高压旋喷桩及由双排高压旋喷桩侧向坑底边线侧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一边坡,临岸外侧支护在坑底侧和坑顶侧均设置有排水沟。所述临岸内侧支护包括沿堤岸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内侧支护段及向外延伸的第二内侧支护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填埋场整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治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纳入计划范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是指未经土地用地、规划、立项、环境保护等方面审批,并未按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的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垃圾填埋场。其主要的危害包括土地资源浪费、有机物、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多重污染、填埋气体污染、甲烷燃烧爆炸风险以及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这一类垃圾填埋场作为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对其进行治理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治理消除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
基坑支护是垃圾填埋场整治中重要的技术和施工环节,它关系着垃圾填埋场整治的安全和二次污染防治,必须采取合适的基坑支护措施,保证垃圾开挖中的基坑安全,防止垃圾渗滤液扩散迁移。当前,常见的基坑开挖支护形式主要有排桩支护、水泥挡土墙、土钉墙、钢筋混凝土排桩等形式,主要从安全支护角度考虑,对垃圾填埋场整治的开挖基坑来说,未充分考虑垃圾渗滤液渗漏对外环境的二次污染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在临岸侧满足防渗、防决堤和基坑安全要求,在离岸侧满足防渗和基坑安全要求的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垃圾填埋场边缘的基坑支护结构本体,所述基坑支护结构本体包括临岸侧基坑支护及离岸侧基坑支护,所述临岸侧基坑支护包括沿堤岸长度方向布置的临岸外侧支护及临岸内侧支护,所述临岸外侧支护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的坑底边线外侧,临岸内侧支护设置在坑底边线内侧并向外延伸与临岸外侧支护围合连接,所述离岸侧基坑支护设置在坑底边线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临岸外侧支护包括双排高压旋喷桩及由双排高压旋喷桩侧向坑底边线侧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一边坡,所述临岸外侧支护在坑底侧和坑顶侧均设置有排水沟。
进一步地,所述临岸内侧支护包括沿堤岸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内侧支护段及向外延伸以连接临岸外侧支护的第二内侧支护段;所述第一内侧支护段包括拉森钢板桩及分别设置在该拉森钢板桩的两侧并向下倾斜的第二边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侧支护段包括拉森钢板桩及由该拉森钢板桩一侧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第三边坡,所述第二内侧支护段在坑底侧和坑顶侧均设置有排水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边坡、第二边坡及第三边坡均采用挂网喷浆结构,所述挂网喷浆结构包括土钉及沿坡面铺设的钢板网和厚砼面层,所述土钉的上下两侧设置有横向布置的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临岸侧基坑支护防止外部河水压力冲击,防止堤岸决堤,防止内部污染水外渗到外环境的要求,选择保证垃圾开挖施工安全进行的基坑支护措施。临岸侧基坑支护包括临岸外侧支护及临岸内侧支护,临岸外侧支护采用双排高压旋喷桩+放坡挂网喷,而临岸内侧支护采用的是拉森钢板桩+放坡挂网喷,其组成结构合理且能有效防止垃圾渗滤液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临岸侧基坑支护的布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812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