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3295164.6 | 申请日: | 202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95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德市嘉联金属结构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02 | 分类号: | H05B6/02;H05B6/10;H05B6/06;H05B6/36;G08B21/24;F21V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5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械 备用 电磁 加热 节能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包括:工作箱体、加热筒、电磁加热圈、过温报警器;所述工作箱体设置在隔热柱的底部,且工作箱体与隔热柱通过螺栓固定方式连接;所述加热筒设置在立柱的上部,且加热筒和立柱通过管箍连接;所述电磁加热圈设置在加热筒的中间外部位置,且电磁加热圈与加热筒通过缠绕方式连接;所述过温报警器设置在工作箱体内部的顶面上,且过温报警器与工作箱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的改进,具有过热报警功能、玻璃堵盖可防爆且肉眼可视、加热筒内可照明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加热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容器表面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电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进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
市面常见的电磁加热设备比较多,像电磁发热箱、电磁发热水箱等,而像电磁发热箱在进行物体加热时,对于电磁线圈的工作运行时产生较高的热量,由于长时间运作使得局部的温度较高,会加速箱体内部周边的电子元器件和电线的老化,且在箱体内部加热物体时送料门不可视,无法观测到内部的实体状态。
因而亟需一种过热报警功能、玻璃堵盖可防爆且肉眼可视、加热筒内可照明的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包括:控制器、功能按钮、隔热柱、工作箱体、检修前门、放料筒、堵盖、过线圈、立柱、管箍、加热筒、电磁加热圈、温度传感器、保温层、防爆照明灯、过温报警器、防爆玻璃;所述控制器呈矩形状,且控制器的前端下部设有功能按钮,且功能按钮与控制器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隔热柱设置在控制器底部的左右两侧,且隔热柱与控制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工作箱体设置在隔热柱的底部,且工作箱体与隔热柱通过螺栓固定方式连接;所述检修前门设置在工作箱体的前端,且检修前门与工作箱体通过合页连接;所述放料筒设置在工作箱体的右侧,且放料筒贯穿工作箱体右侧;所述堵盖设置在放料筒的右侧,且堵盖与放料筒通过合页连接;所述过线圈设置在工作箱体的顶部,且过线圈与工作箱体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立柱设置在工作箱体内部的底面上,且立柱与工作箱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加热筒设置在立柱的上部,且加热筒和立柱通过管箍连接;所述电磁加热圈设置在加热筒的中间外部位置,且电磁加热圈与加热筒通过缠绕方式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加热筒的右侧上部,且温度传感器与加热筒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保温层设置在加热筒的左右两侧,且保温层与加热筒通过缠绕方式固定;所述防爆照明灯设置在加热筒的左侧立面上,且防爆照明灯与加热筒通过内嵌方式相连接;所述过温报警器设置在工作箱体内部的顶面上,且过温报警器与工作箱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防爆玻璃设置在堵盖的中间位置,且防爆玻璃与堵盖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所述隔热柱呈矩形柱状结构,且隔热柱共设有四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所述工作箱体呈矩形箱体状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用电磁加热节能装置所述放料筒与加热筒为一体式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德市嘉联金属结构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常德市嘉联金属结构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951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人脸识别技术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