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电弧短路的电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3439302.3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19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张茂松;谭忠华;朱艺青;刘金枪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34 | 分类号: | H01H9/34;H01H50/02;H01H50/14;H01H50/54;H01H50/6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叶碎银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弧 短路 电磁 继电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电弧短路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底座设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设有若干隔板,将第一容置腔分隔为若干隔腔,第一容置腔侧面设有通向各隔腔的第一开口;接触部分包括若干接触单元,各接触单元分别包括装于对应的隔腔的动簧部件和静簧部件,磁路部分的衔铁通过推动卡与各动簧部件配合;还包括第一隔弧板,第一隔弧板封住第一开口的全部或局部,第一隔弧板的内侧面设有若干第一挡板,每个隔腔内分别侧向插入至少一个第一挡板,该第一挡板与隔腔的隔板相邻或触靠在一起,形成位于相邻的隔腔之间的至少两道隔弧墙。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动簧部件和静簧部件分断产生的电弧引起相间电弧短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电弧短路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电磁力带动机械部件相对运动而产生预定响应的继电器,它一般由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底座和外壳组成,磁路部分包括铁芯、缠绕有漆包线的线圈架、衔铁、轭铁等。当线圈(即漆包线)通过电流时产生电磁力,衔铁被吸引,与铁芯一端的极面接触,从而驱使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接触或分离;当线圈中电流消失时,电磁力随之消失,衔铁复位,与铁芯一端的极面分开,从而使得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分离或接触。通过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触或分离,达到导通或切断电路的目的。
现有技术的一些电磁继电器设置有多组触点,能够适用于多相电路,例如三相交流电中。这种电磁继电器的多组触点通常分别处在独立的隔腔中,隔腔具有侧向开口,并由一个外壳罩住,但由于隔腔之间的隔板与外壳之间存在间隙,导致当这种电磁继电器应用切换多相高电流(例如三相500A的短路电流)时,触点分断产生的电弧容易进入到相邻的隔腔中,导致发生电弧短路,甚至发生爆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防电弧短路的电磁继电器,其通过对结构作改进,防止触点分断产生的电弧引起电弧短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电弧短路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和推动卡,磁路部分安装在底座上;底座设有第一容置腔,该第一容置腔内设有若干隔板,以将第一容置腔分隔为沿预设方向分布的若干隔腔,第一容置腔侧面设有通向各隔腔的第一开口;接触部分包括与所述若干隔腔一一对应的若干接触单元,各接触单元分别包括动簧部件和静簧部件,动簧部件和静簧部件装于对应的隔腔,并相互配合;磁路部分的衔铁通过推动卡与各接触单元的动簧部件配合;还包括第一隔弧板,该第一隔弧板封住所述第一开口的全部或局部,且第一隔弧板的内侧面设有沿所述预设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一挡板,每个隔腔内分别侧向插入至少一个第一挡板,且该第一挡板与隔腔的隔板相邻或触靠在一起,形成位于相邻的隔腔之间的至少两道隔弧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置腔侧面还设有通向各隔腔的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相对的两侧,且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分布方向与所述预设方向垂直;所述动簧部件从第一开口侧向装于对应的隔腔,所述静簧部件从第二开口侧向装于对应的隔腔;还包括第二隔弧板,该第二隔弧板封住所述第二开口的全部或局部,且第二隔弧板的内侧面设有沿所述预设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二挡板,每个隔腔内分别侧向插入至少一个第二挡板,且该第二挡板与隔腔的隔板相邻或触靠在一起,形成位于相邻的隔腔之间的至少两道隔弧墙。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弧板的第一挡板分别侧向插装于对应的隔腔内设置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二隔弧板的若干第一挡板两两为一组,且同一组的两第一挡板之间形成第二插槽,该第二插槽与对应的隔腔内的隔板插装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卡沿所述预设方向设置,并配合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隔弧板位于所述推动卡下方;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推动卡上方的部位具有第一挡弧结构,以限制动簧部件和静簧部件分断产生的电弧从推动卡上方的空间进入相邻的隔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4393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用方便的路面修复装置
- 下一篇:空滤器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