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真空加注预防活塞内吸的离合器总泵推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3450048.7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28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伟;何志成;王加庆;李以锦;谢轩羲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5/12 | 分类号: | F16D25/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彰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6 | 代理人: | 曹恒涛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加注 预防 活塞 离合器 推杆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加注预防活塞内吸的离合器总泵推杆结构,通过在所述推杆上的纤维结构与总泵轴套或者总泵防尘罩之间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锁止单元,所述锁止单元用以固定或者锁住推杆,进而将活塞固定,当需要真空注油时,将锁止单元安装在推杆上,将推杆固定,同时将活塞固定在活塞缸的一端,使其固定不能滑动,此时,解决了真空注油活塞缸抽真空不彻底现象,同时,避免了使用弹簧限制活塞滑动抽真空时,弹簧失效或者弹簧力降低导致的抽真空不彻底引起的注油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总泵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加注预防活塞内吸的离合器总泵推杆结构。
背景技术
在离合总泵添加制动液时,为了提升制动液加注效率,现阶段大多数厂家采用真空注油的方式来加注制动液。为了满足离合器总泵真空注油的要求,总泵内活塞在整车抽真空阶段需克服真空负压力,避免活塞缸内吸导致抽真空不彻底。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现阶段一般采用下述两种结构方式解决:一、在总泵内置回位弹簧类型的离合器总泵结构克服真空力,此时,需要满足初始预压状态的弹簧力值大于极限真空负压力值;二、总泵内不带回位弹簧的总泵结构,该结构中,总泵的活塞与推杆相连接,依靠踏板回位弹簧的力拉住活塞克服真空负压力,此时,需要满足踏板回位弹簧的拉力大于极限真空负压力。在上述两种结构中,分别对总泵弹簧力和踏板回位弹簧的力值有最低的要求,因此,当回位弹簧失效时,回位弹簧难以克服总泵内抽真空产生的真空负压力,导致活塞内吸使抽真空不彻底,降低注油效率。因此,亟需一种克能服因回位弹簧失效或者弹簧力降低(尤其是第二种结构中)导致的注油效率低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真空加注预防活塞内吸的离合器总泵推杆结构,包括推杆,所述推杆上设置有限位结构,在所述限位结构与总泵轴套或者总泵防尘罩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推杆之间可拆卸连接的锁止单元,所述锁止单元用以固定或者锁住推杆,进而将活塞固定。
进一步,所述限位结构为沿所述推杆径向的凸起台阶。
进一步,所述锁止单元为沿轴向具有主开口的筒状体。
进一步,所述筒状体的主开口侧壁上形成外扩的翼板。
进一步,所述筒状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沿所述筒状体径向外延的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沿所述筒状体径向外延的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限位板;且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主开口形成一个整体开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开口处的两侧壁形成圆滑边缘。
进一步,所述筒状体上还形成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加注预防活塞内吸的离合器总泵推杆结构,通过在所述推杆上的纤维结构与总泵轴套或者总泵防尘罩之间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锁止单元,所述锁止单元用以固定或者锁住推杆,进而将活塞固定,当需要真空注油时,将锁止单元安装在推杆上,将推杆固定,同时将活塞固定在活塞缸的一端,使其固定不能滑动,此时,解决了真空注油活塞缸抽真空不彻底现象,同时,避免了使用弹簧限制活塞滑动抽真空时,弹簧失效或者弹簧力降低导致的抽真空不彻底引起的注油效率低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加注预防活塞内吸的离合器总泵推杆结构,通过设计所述锁止单元为沿轴向具有主开口的筒状体,使用时,将主开口对准推杆,并推动筒状体设置在凸起台阶与总泵防尘罩之间,注油结束后,取下筒状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进一步,设置有外扩的翼板,使筒状体安装更加方便,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使筒状体安装卡位更加稳定,且受力面积大,承受压强较小,减少被破坏;进一步,设置有把手,安装和取下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4500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