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3454969.0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6597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金岩;吴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之明光电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向森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通道 荧光 成像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包括:第一导光光路和第二导光光路位于同一套管内且相互隔离,并同时通过套管的出光口向被测内部组织发射光束;第三导光光路,位于所述套管且与所述第一导光光路和所述第二导光光路相隔离,用于提供由所述被测内部组织产生的包括第一色激发光和第二色激发光的出光通道;二向色镜,设置于套管与出光口相反端,用于分离两色激发光,两出光面分别连接第一成像结构、第二成像结构。通过采用双层环状内窥成像结构成像同步率高、粘合度强、成像结果更清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同步成像不易且成像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
背景技术
白光内窥镜是一种常见的检查工具,具有侵入性低、创口小等优势。白光内窥镜通常能够提供清晰高质量的彩色图像,方便检查病变部位而且不需要开腹,但由于一些病变部位或者重要的结构和正常部位具有相似的形状、颜色等,仅仅通过彩色图像区分病变部位和正常部位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光学分子影像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观测细胞结构变异,其中荧光分子成像技术作为光学分子影像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凭借高特异性、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快速简便等优势,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近年来荧光分子成像技术应用于病变组织识别上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现有的双通道内窥镜多为分离式的结构,容易导致成像画面同步率、粘合度不高,且对单独通道成像的控制方式较为繁琐,成像结果辨别能力相对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双通道内窥镜多为分离式的结构,不易于同步成像且成像效率低,从而提供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包括:第一导光光路,用于提供第一色光的出光通道;第二导光光路,用于提供第二色光的出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光路和所述第二导光光路位于同一套管内且相互隔离,并同时通过所述套管的出光口向被测内部组织发射光束;第三导光光路,位于所述套管且与所述第一导光光路和所述第二导光光路相隔离,用于提供由所述被测内部组织产生的激发光的出光通道,所述激发光包括由所述第一色光激发的第一激发光和由所述第二色光激发的第二激发光;二向色镜,设置在所述套管的远离出光口的一端,用于从所述激发光中分离所述第一激发光和所述第二激发光,所述二向色镜包括进光面和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进光面对准所述第三导光光路;第一成像结构,对准所述二向色镜的第一出光面;第二成像结构,对准所述二向色镜的第二出光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所述第一导光光路包括第一光纤,所述第一光纤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光纤接头连接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纤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套管的出光口,所述第一光源发射第一色光光束。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所述第二导光光路包括第二光纤,所述第二光纤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光纤接头连接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纤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套管的出光口,所述第二光源发射第二色光光束。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所述套管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套管、中间套管、内套管,所述第一导光光路设置于所述外套管和中间套管之间,所述第二导管设置于所述中间套管和内套管之间,所述第三导光光路位于所述内套管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所述内套管中的第三导光光路上设置有物镜。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所述第一色光光束和第二色光光束分别为白光光束、荧光光束;或者所述第一色光光束和第二色光光束分别为荧光光束、白光光束。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双通道荧光内窥成像的光路结构,所述第三导光光路包括中间光路,所述中间光路的第一端对准所述二向色镜的进光面,所述中间光路的第二端对准物镜,所述物镜设置于所述套管的出光口的内管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之明光电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齐之明光电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4549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热效果好的PE塑料瓶加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于缠绕电线的电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