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槽壁铣削机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31702.4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85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C·施罗佩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包尔特殊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13 | 分类号: | E02D17/13;E02F3/2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韦橙阳;万欣 |
地址: | 德国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铣削 | ||
一种槽壁铣削机,其具有:一对铣削轮(12);支承端罩(14),一对铣削轮(12)在支承端罩的两侧可转动地布置在该支承端罩处;基础框架(30),至少一个支承端罩(14)安装在该基础框架的下侧处;以及铣削轮驱动装置(20),其用于经由支承端罩中利用传动装置油润滑的传动装置来驱动铣削轮(12)。根据本发明设置成,在支承端罩(14)上方布置有至少一个热交换器(60),并且为了冷却传动装置油,构造有油回路(50),在支承端罩(14)上方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60)联接到该油回路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槽壁铣削机(或称为槽壁切割机,Schlitzwandfräse),其具有:至少一对铣削轮;至少一个支承端罩(或称为端罩,Lagerschild),一对铣削轮在支承端罩的两侧可转动地布置在该支承端罩处;基础框架,至少一个支承端罩安装在该基础框架的下侧处;以及铣削轮驱动器,其用于经由支承端罩中利用传动装置油润滑的传动装置来驱动铣削轮。
背景技术
从EP 1 637 794 B1中已知这种类型的槽壁铣削机。在该槽壁铣削机中,在布置在支承端罩的下端部处的铣削轮和具有铣削轮驱动装置的框架壳体之间布置有油回路(Ölkreislauf)。油借助于驱动轴从铣削轮通过铣削端罩向上输送至壳体中的铣削轮驱动装置。油回输经由支承端罩中的回输管线进行。在运行中,支承端罩在两侧被铣削轮遮盖,并且几乎不能由支撑泥浆(或称为支撑悬浮物,即Stuetzsuspension)环绕流动。
从EP 1 580 327 B1中已知另一个这种类型的槽壁铣削机。在该槽壁铣削机中,单个驱动马达的驱动转矩经由支承端罩中的中央驱动轴传递至太阳轮,转矩由太阳轮分配给各个铣削轮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说明一种槽壁铣削机,在其中,在对用于驱动铣削轮的传动装置组件进行可靠的润滑的情况下,可以保证特别高的铣削功率。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由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槽壁铣削机来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槽壁铣削机特征在于,在支承端罩上方布置有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并且为了冷却传动装置油而构造有油回路,在支承端罩上方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联接到该油回路处。
本发明的基本想法是基于如下认识,即,槽壁铣削机中的传动装置组件尤其在穿铣较硬的土壤层或岩石层时经受巨大的力,通过该力可产生传动装置油的强烈加热。传动装置油的过度加热可导致彼此接触的齿轮的润滑膜断裂并导致齿轮和轴承处的加剧磨损。由此可能限制铣削功率并且缩短传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为了克服该问题,根据本发明设置成,设置具有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油回路,传动装置油被导引通过该油回路。热交换器在此布置成远离铣削部位和具有传动装置的支承端罩,即在支承端罩上方。油回路可以借助于油管线形成。
由此根据本发明,有针对性的冷却在铣削轮上方和支承端罩上方的壳体的填充有液体的铣削槽中的暴露区域处进行。该区域在基础框架处或甚至在其上方提供了优选板状的热交换器的非常大面积的壁构造的可能性。也可以布置有多个热交换器。以这种方式,即使在油回路中的传动装置油强烈加热的情况下,也可以冷却到期望的运行温度,从而使得油具有对于在运行中构造稳定的润滑膜所期望的粘度。如此可实现特别高的铣削功率。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形式在于,热交换器构造为板,该板可松开地固定在基础框架处或在基础框架上方的保持设备处。因此,热交换器可以安装在基础框架的支杆处或在基础框架所悬挂在的保持设备处。保持装置可以是引导杆、保持索和/或供应管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有利的是,铣削驱动装置布置在壳体中,并且热交换器构造在壳体的外壁中或在其处。在没有引导板的紧凑型铣削机(如CSM铣削机)中,基础框架基本上由铣削轮驱动器的壳体形成。在此,热交换器可以紧凑地构造在壳体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包尔特殊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包尔特殊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317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