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通控制阀、阻尼器以及转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32946.4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52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中屋一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松美可管理控股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508 | 分类号: | F16F9/508;F16K17/30;B62D3/12;F16F15/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郭忠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通 控制 阻尼 以及 转向 装置 | ||
提供能够吸收大的冲击力的转向装置、能够应用于该转向装置的阻尼器、以及能够应用于该阻尼器的流通控制阀。转向装置(100)在齿条杆(103)与齿条球关节机构(106)之间具备阻尼器(120)。阻尼器(120)在承窝主体(107)的外周部形成有内腔(121)并且供一体位移体(13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在一体位移体(130)中,在内周部呈圆环状形成有流通控制阀(140)。在流通控制阀(140)设置有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第一流通控制阀(150)具备相对于第一流通体(153)接近或远离的第二流通体(156)。第二流通体(156)形成为在相对于形成于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流通孔(154)错开的位置形成有第二流通孔(157)并且第二孔径限制部(158)堵住第一流通孔(15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供流体流动的流路、限制流体的流动地使其流动来控制流体的流通的流通控制阀、具备该流通控制阀的阻尼器以及具备该阻尼器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四轮自走式车辆中,作为用于将驾驶员的转向操作传递到车轮来转向操纵自走式车辆的机械装置设置有转向装置。在该情况下,在转向装置中,为了吸收自走式车辆驶上路缘石时等的较强的冲击而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转向装置,通过在覆盖齿条轴的齿条壳体和与车轮相连的横拉杆之间设置由橡胶材料和金属材料构成的冲击吸收部件,从而能够吸收自走式车辆驶上路缘石时等的较强的冲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784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转向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冲击吸收部件由橡胶或合成树脂构成,因此能够吸收的冲击的大小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吸收大的冲击力的转向装置、能够应用于该转向装置的阻尼器以及能够应用于该阻尼器的流通控制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流通控制阀,设置于供流体流动的流路,限制流体的流动地使其流动来控制流体的流通,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流通体,具备使流体流通的第一流通孔;第二流通体,与第一流通体对置配置,具备使流体流通的第二流通孔;以及分离用弹性体,以使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从相互接触的位置分离的方式发挥弹力,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孔径限制部,孔径限制部在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相互接触时堵住第二流通孔及第一流通孔中的至少一方的流通孔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特征,流通控制阀在分别具有使流体流通的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的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孔径限制部,孔径限制部在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相互接触时堵住第二流通孔及第一流通孔中的至少一方的流通孔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本发明的流通控制阀能够构成一种转向装置,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于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之间的情况下,该转向装置通过利用孔径限制部堵住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来限制流体的流动,从而能够使上述较大的外力衰减,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
在该情况下,本发明中的流通控制阀能够通过适当选定第二流通孔的孔径及分离用弹性体的弹力来自由调整堵住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的条件、即衰减力的大小及产生的条件。此外,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的各孔径的截面形状包括圆形(包含椭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方形、多边形或各种异形形状。
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孔径限制部仅设置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中的一方。
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流通控制阀的孔径限制部仅设置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中的一方,因此能够简化流通控制阀的构造及制造工序。
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孔径限制部分别设置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双方。
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流通控制阀的孔径限制部分别设置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双方,因此能够使流体流通的控制的可靠性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松美可管理控股公司,未经株式会社松美可管理控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329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束化吊线
- 下一篇:新型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