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32950.0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85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野口美纪子;中村润;相良雅之;松尾大辅;胁野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8/10;C21D9/08;C22C38/6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锈钢 无缝钢管 | ||
提供一种具有高强度和优异的耐HISC性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本公开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具有说明书中所述的化学组成以及由奥氏体和30~55%的铁素体构成的显微组织。在包含壁厚中央部、T方向和C方向的边长250μm的正方形的观察视野区域中,将是沿T方向延伸的线段且将观察视野区域在C方向上五等分的4个线段定义为线段T1~T4。将是沿C方向延伸的线段且将观察视野区域在T方向上五等分的4个线段定义为线段C1~C4。线段T1~T4与铁素体界面的交点的数量,即交点数NT为65个以上。线段C1~C4与铁素体界面的交点的数量,即交点数NC为50个以上。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双相不锈钢钢材,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
背景技术
油井、天然气井(以下将油井和天然气井统称为“油井”)有时是含有腐蚀性气体的腐蚀环境。在此,腐蚀性气体是指碳酸气(CO2气体)和/或硫化氢气(H2S气体)。油井中使用的钢材要求在腐蚀环境下的优异的耐腐蚀性。
迄今,作为提高钢材耐腐蚀性的方式,已知有提高铬(Cr)含量,在钢材表面形成以Cr氧化物为主体的钝化覆膜的方式。此外,具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双相组织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对于在含有氯化物的水溶液中构成问题的点蚀和/或缝隙腐蚀的耐腐蚀性(以下称为“耐点蚀性”)优异。因此,在要求优异的耐腐蚀性的环境下,有时使用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
近年来,在海面下的深井的开发也变得活跃起来。因此,越来越要求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高强度化。即,要求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兼顾高强度和优异的耐点蚀性。
日本特开平5-132741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500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043616号公报(专利文献3)和日本特开2016-003377号公报(专利文献4)提出了具有高强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的双相不锈钢。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双相不锈钢具有如下化学组成:以重量%计为C:0.03%以下、Si:1.0%以下、Mn:1.5%以下、P:0.040%以下、S:0.008%以下、sol.Al:0.040%以下、Ni:5.0~9.0%、Cr:23.0~27.0%、Mo:2.0~4.0%、W:大于1.5%且为5.0%以下、N:0.24~0.32%,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该双相不锈钢可发挥优异的耐腐蚀性和高强度。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双相不锈钢以重量%计含有C:0.12%以下、Si:1%以下、Mn:2%以下、Ni:3~12%、Cr:20~35%、Mo:0.5~10%、W:大于3%且为8%以下、Co:0.01~2%、Cu:0.1~5%、N:0.05~0.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该双相不锈钢具备更优异的耐腐蚀性且不会使强度下降。
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双相不锈钢具有如下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03%以下、Si:0.3%以下、Mn:3.0%以下、P:0.040%以下、S:0.008%以下、Cu:0.2~2.0%、Ni:5.0~6.5%、Cr:23.0~27.0%、Mo:2.5~3.5%、W:1.5~4.0%、N:0.24~0.40%和Al:0.03%以下,余量为Fe和杂质,σ相敏感性指数X(=2.2Si+0.5Cu+2.0Ni+Cr+4.2Mo+0.2W)为52.0以下,强度指数Y(=Cr+1.5Mo+10N+3.5W)为40.5以上,耐点蚀性指数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钢的组织如下:在与轧制方向平行的厚度方向截面上,引出自表层起至深度1mm的与厚度方向平行的直线时,铁素体相与奥氏体相的边界与该直线相交的数量为160以上。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该双相不锈钢可高强度化且无损于耐腐蚀性,通过与高加工度的冷加工相结合,可发挥优异的耐氢脆化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329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