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下工频电磁场强度测量的自航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00169.1 | 申请日: | 2022-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0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序;徐国华;田斌;洪汉玉;杨晓非;欧阳君;杨成;张庆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9/12 | 分类号: | G01R29/12;G01R3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之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67 | 代理人: | 曹葆青;方放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下 电磁场 强度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下工频电磁场强度测量的自航装置和方法,包括:将铁磁性材料的自航装置下潜到指定海域不同深度自主航行,使用工频电磁场探测传感器采集不同深度下工频电磁场扰动信号,将不同深度下铁磁性自航装置采集的工频电磁场扰动信号和从数据库中提取的工频电磁场背景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不同深度下铁磁性自航装置采集到的工频电磁场扰动信号强度和工频电磁场背景信号强度,将铁磁性自航装置采集到的工频电磁场扰动信号强度减去工频电磁场背景信号强度,得到铁磁性自航装置自身产生的工频电磁场扰动信号强度。本发明能够获取铁磁性自航装置自身产生的工频电磁场扰动信号强度,为水下铁磁性目标探测提供数据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声学的水下探测和多维信号处理技术的交叉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水下工频电磁场强度测量的自航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背景下,全球贸易往来极为密切,世界各国,尤其我国的进出口总量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船舶运输以自身巨大的货运量以及高效的货物保障被全球企业商家所青睐。因此,船舶制造企业的造船数量和船舶吨位逐年增长。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沉船目标和战争遗留下的水雷等铁磁性物体是海洋勘探中广泛研究的对象。对失事沉船的打捞和水雷探测需要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位,同时水下沉船和水雷也是影响海洋通航环境的重要要素。同时,水下潜航器与水下机器人活动范围的日益增大,两者也成为了影响海洋通航的重要因素。船舶航行时对沉船、水下潜航器等水下铁磁性目标的探测尤为重要。
传统的水下目标探测手段通常是采用声呐探测方式,通过接收被探测对象的声呐回波来感知目标的方位。利用声呐探测沉船等水下目标存在着一些问题,沉船往往会受到海洋泥沙的覆盖,而声呐手段很容易受到海底起伏地形的干扰,从而带来较大的检测虚警。同时,声学探测要布置大量的探测阵列,耗费巨大,也极易受到海洋背景噪声的干扰。声学探测手段已经很难远距离、大范围探测隐蔽于海洋背景噪声下的水下目标,无法满足我国广阔海域的探测需求,因此亟需发展新的非声遥感探测手段来探测水下目标。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输电网络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对水下铁磁性目标进行探测。工频电磁场在海水中衰减较小,可穿透海水并作用于铁磁性障碍物,在局部产生了二次感应电磁场,并对工频电磁场信号产生干扰,通过获取水下工频电磁场分布,并分析水下工频电磁场的异常,实现对水下铁磁性目标的探测。然而在当前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水下工频电磁波的背景数据极其缺乏,同时也缺少一种可以用于水下工频电磁场数据测量的装置。进一步地,水下铁磁性目标运动时,其自身的工频电磁扰动信号数据也是缺乏的。
综上,现有技术虽然可以实现对水下铁磁性目标进行探测,但是实际应用中缺乏用于水下工频电磁场强度测量的自航装置以及测量方法,因此,提供一种用于水下工频电磁场强度测量的自航装置和方法成为了非声学的水下探测领域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水下工频电磁场强度测量的自航装置和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缺乏水下工频电磁场测量的自航装置以及测量方法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水下工频电磁场强度测量的自航装置,包括: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遥控器、控制器和驱动模块;所述遥控器用于向控制器下发航行指令;所述控制器将接收到的所述航行指令下发给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将接收到的所述航行指令下发给推进模块;
所述推进模块包括:推进电机和螺旋桨;所述推进电机执行接收到的所述航行指令并驱动所述螺旋桨运行;所述螺旋桨在推进电机作用下使自航装置在水下自主航行。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由艏部、艇身和艉部组成,所述艇身由若干个圆桶型结构组成,每个圆桶型结构包含一个进水阀和一个出水阀。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非铁磁性材料。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铁磁性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01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上无人船
- 下一篇:水性PVB乳液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