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凝材料生产碳减排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02871.1 | 申请日: | 202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95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谭宏斌;马小玲;董发勤;杨飞华;王方流;夏彬;王毅飞;王进明;郑召;邓浩;邓秋林;赵骁锋;张吉秀;贺小春;吴浪;王进;王军霞;施淑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7/24 | 分类号: | C04B7/24;C04B7/147;C04B7/14;C04B7/36;C04B7/42;C04B7/43;C04B7/44;C04B7/46;C04B28/00;C25B1/04;C01B17/50;B28B11/24;H05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生产 碳减排 方法 | ||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胶凝材料生产碳减排的方法,将钙源、硅源和稳定剂混合均匀后得到生料,生料进入窑尾系统的预热器中预热并发生反应得到中间相,接着中间相进入回转窑,中间相在回转窑中发生反应得到熟料,熟料通过篦冷机冷却、粉磨后得到胶凝材料;在胶凝材料中加水、增强纤维、养护后得到高强人造石。同已有技术方案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具有显著的减碳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材工业碳中和领域,具体涉及水泥工业用燃料、原料替代,本方法也可以用于石膏基胶凝材料的生产。
背景技术
建材工业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水泥工业,水泥工业是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耗行业,占据工业能源消耗的7%,也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行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7%。我国水泥工业2020年碳排放约13.2 亿吨(含电力消耗),约占建材工业的80%,约占全国的13.5%。水泥工业对我国建材工业实现“双碳”目标影响重大。水泥工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是生产电耗、燃料燃烧和原材料碳酸盐分解。按照相关现行国家标准取值计算,每吨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约为675千克;其中,生产电耗间接排放约占11%,燃料燃烧直接排放约占31%,原材料碳酸盐分解直接排放约占58%[齐冬有,张 标,罗宁. 建材工业碳中和[J].中国建材,2021,(7):92-97]。
氢气作为一种价值丰富的商品气体和化学原料,可以成为可再生能源转换的能量储存载体。将电解水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可将多余的电能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在氢气中,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高消纳水平,推进能源清洁化替代[赵雪莹,李根蒂,孙晓彤,等. “双碳”目标下电解制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 全球能源互联网,2021,4(5):436-446]。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还可直接应用于建材工业替代碳质燃料,为实现深度碳减排提供有效途径。
绿碳为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植物或工业方法固化的碳质材料,也可作为建材工业替代碳质燃料。
胶凝材料的原料采用工业废渣、无碳原料,实现原料的低碳排放;采用绿电、绿氢、绿碳做为能源,实现燃料和生产动力消耗的零碳排放,从而实现胶凝材料生产全过程低碳排放;在人造石养护时,对胶凝材料生产过程产生的碳进行吸收固化,实现碳的零排放。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胶凝材料生产碳减排的方法,同已有技术方案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具有容易在现有窑炉中应用的特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种胶凝材料生产碳减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钙源、硅源和稳定剂混合均匀后得到生料,生料进入窑尾系统的预热器中预热并发生反应得到中间相,接着中间相进入回转窑,中间相在回转窑中发生反应得到熟料,熟料通过篦冷机冷却、粉磨后得到胶凝材料;在胶凝材料中加水、增强纤维、养护后得到高强人造石;其中,钙源为电石渣、大理石粉、工业石膏中的一种;硅源为锰渣、赤泥、建筑垃圾中的一种,加入量为钙源质量的30-60%;稳定剂为磷灰石、重晶石、硼镁石中的一种,加入量为钙源质量的1.0-5.0%;预热器由旋风筒竖直串连组成,在预热器中的烟气管道和旋风筒柱体内安装有陶瓷绿电加热元件;回转窑中采用的燃料通过喷管喷入,燃料为绿氢、绿碳中的一种。
所述篦冷机采用的冷却介质为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气体。
所述增强纤维为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莫来石晶须中的一种,加入量为钙源质量的10-50%。
所述养护采用二氧化碳养护。
所述陶瓷绿电加热元件为中空陶瓷板中有绿电加热元件,其中,空陶瓷板为莫来石陶瓷、堇青石陶瓷中的一种,绿电加热元件为铁铬铝合金丝、钨丝、钼丝中的一种。
所述绿氢,为绿电电解水产氢、光解水产氢、核能产氢中的一种。
所述绿碳为生物质碳、固化碳中的一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28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