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初支贴壁法隧道进洞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10894.7 | 申请日: | 202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0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劲勇;吴廷楹;嵇其伟;张龙生;邓凌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9/14;E21D11/15;E21D11/10;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壹川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65 | 代理人: | 范庆国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初支贴壁法 隧道 进洞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初支贴壁法隧道进洞施工方法,采取保护山体自然进洞的方法进行隧道洞口施工,在洞外不扰动、不开挖山体的情况下,采用套拱(基础加固)、暗洞初期支护明做,实现纵、环向初支贴壁;洞内根据地质、开挖断面等情况,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CD法(CRD法)开挖进洞,在洞内外加固山体。该方法既可有效保护洞口山体自然生态系统,可消除洞口边仰坡,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山体的扰动,提高洞口山体稳定性,实现隧道洞口真正“零开挖”进洞。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初支贴壁法隧道进洞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的稳步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环保设计。公路在满足其基础设施本身固有功能的同时,坚持公路与生态、人文、环保和谐共生,树立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高速公路进入山岭重丘区,隧道数量急剧增多。由于地形、线位、控制点等因素,隧道洞口经常会处于斜交、沟谷部等特殊地形位置。而隧道洞口是整个隧道的外露部分,洞口的安全与稳定、防护工程量的大小,是能否实现进洞施工的关键。常规的施工方法:按照设计文件给定的套拱位置,拉槽施工套拱、边仰坡锚喷网支护、预留台阶施工超前管棚、进洞施工。这种施工方法对于正交型洞口,可以实现较低的边仰坡进洞施工,但对于斜交型洞口、V字形洞口,显然会存在一侧或双侧边仰坡较高,开挖量和防护工程量大,不能实现安全、快速的进洞施工,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施工及运营中洞口的安全保证,不能实现“零开挖”进洞理念,不能体现尽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山体的扰动。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研究一种应用于全地形、真正实现“零开挖”隧道进洞技术及其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初支贴壁法隧道进洞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清理孤石,施工洞顶截水沟;
第二步:根据现场实测地面高程及地质情况,测量放样,确定套拱位置;
第三步:开挖套拱基础,采用与管棚同型号钢管、钢管内设置钢筋笼,加固套拱基础;
第四步:逐榀架立套拱工字钢,焊接连接钢筋;
第五步:采用洞口段支护参数,逐榀施工外露部分初期支护工字钢及锁脚锚管,焊接连接钢筋、钢筋网,直至纵向贴壁,延伸至天然山体仰坡坡面;
第六步:安装管棚导向管,导向管前端与山体仰坡坡面衔接密实;
第七步:立模浇筑套拱混凝土;
第八步:外露部分初期支护采用竹胶板作为低模,喷射C25喷射混凝土;
第九步:超前管棚施工并注浆,洞外辅助施工完成,转入洞内开挖及支护施工;
第十步:洞内开挖根据地质情况及开挖断面,采用上下台阶留核心土或CD(CRD)法施工,逐榀开挖逐榀支护,快速成环;
第十一步:根据第十步循环施工,直至洞内完成1-3模二衬施工后,退出二衬台车,施工明洞衬砌和洞门;
第十二步:明洞及洞口段回填、洞口排水系统和绿化工程施工;
第十三步:转入暗洞掘进施工。
进一步地,可根据地形及地质情况,灵活调整套拱基础位置,无需拉槽施工套拱,进一步减少对原山体的扰动。
进一步地,应用于正交型洞口,即坡面正交型、山脊突出部进入型洞口时。正交型洞口侧向土压力较小,洞内采用洞口段支护参数可安全掘进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08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化薄膜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下肢机器人速度控制系统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