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芯结构及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13204.3 | 申请日: | 2022-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1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余正发;彭冲;李俊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 | 分类号: | H01M10/052;H01M50/502;H01M50/514;H01M50/531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冯宇潮 |
地址: | 51918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芯结构,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其中,第一极片设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位于第一极片的同一表面或相背的表面,第二极片设有第三极耳;在放电过程中,第一极耳、第二极耳与第三极耳连接放电电路,或第一极耳或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连接放电电路;在充电过程中,第一极耳或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连接充电电路。本发明通过在放电过程中使用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或连接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能够达到降低电池内阻提高放大倍率的效果,同时在充电过程中使用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能够有效降低电池析锂的情况出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芯结构及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其可支持大倍率放电而被广泛适用于移动电子产品中。随着移动电子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对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可支持大倍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相关技术中将锂离子电池中的极耳设置在极片中间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可支持大倍率性能。但在相关技术中,将极耳设置在极片中间导致电池内阻降低,使锂离子电池恒流充电时间较长,导致锂电池出现严重析锂的问题。
可见,相关技术中存在着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出现严重析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出现严重析锂的问题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结构,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其中,
所述第一极片设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同一表面或相背的表面,所述第二极片设有第三极耳;
在放电过程中,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三极耳连接放电电路,或者,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连接放电电路;
在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连接充电电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一涂片和第二涂片,所述第一涂片涂覆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涂片涂覆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第三涂片和第四涂片,所述第三涂片涂覆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四涂片涂覆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涂片的表面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其中,
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涂片的表面设有第三凹槽,其中,
所述第一涂片涂覆在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相邻;
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涂片涂覆在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相邻,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一区域远离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的一侧;
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三区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涂片的表面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涂片的表面设有第五凹槽,其中,
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五凹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32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