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金属破缺纳米双环结构的等离激元共振波长调谐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13339.X | 申请日: | 202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6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7 |
发明(设计)人: | 孙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5/00 | 分类号: | G02B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赵志雄 |
地址: | 116622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金属 纳米 结构 离激元 共振 波长 调谐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金属破缺纳米双环结构的等离激元共振波长调谐器,属于共振波长谐调处理技术领域。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分别等高设置于第一介质轴和第二介质轴外周上,所述第一介质轴底部固定在介质基底上,第二介质轴转动连接于介质基底上,所述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均开有开口角度相同的破缺开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金属破缺纳米双环结构中产生表面等离激元,其电磁场对两金属圆环相对角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第一金属纳米环固定,而第二金属纳米环发生相对转动时,等离激元共振波长发生移动,通过改变两金属纳米环之间的相对角度,能够实现吸收截面光谱曲线中共振波长的高效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金属破缺纳米双环结构的等离激元共振波长调谐器,属于共振波长谐调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属中存在大量自由电子,当入射光照射金属纳米材料时,能够激发金属表面电子的集体振荡,形成表面等离激元;当入射光频率与电子振荡频率相同时,两者有效耦合,形成等离激元共振现象。共振时,金属的光学性质会产生明显变化,如吸收截面光谱在共振波长处会出现明显的峰值特征。研究表明,该共振波长对金属纳米结构十分敏感,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结构参数,来改变共振波长,将该原理应用于波长调谐器的设计等方面。
然而,等离激元共振波长的调节,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改变金属纳米材料本身的参数,如形状和尺寸等才能够实现,这点在实际使用中非常不方便,导致调节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金属破缺纳米双环结构的等离激元共振波长调谐器,采用金属破缺纳米双环结构设计,通过调节两环之间的相对角度,实现等离激元共振波长的有效调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金属破缺纳米双环结构的等离激元共振波长调谐器,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分别等高设置于第一介质轴和第二介质轴外周上,所述第一介质轴底部固定在介质基底上,第二介质轴转动连接于介质基底上,所述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均开有开口角度相同的破缺开口。
所述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内径d为160nm,外径D为200nm,高度为30nm,破缺开口的开口角度为60°。
所述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材质为贵金属。
所述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材质为金。
所述第一介质轴和第二介质轴的高度均为100nm,直径为160nm,材质为玻璃。
所述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分别固定在第一介质轴和第二介质轴高度方向上的中点处。
所述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间距Δ为220nm。
所述介质基底材质为玻璃,介质基底形状为长方体,所述长方体长度为1μm,宽度为600nm,厚度为300n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金属破缺纳米双环结构中产生表面等离激元,其电磁场对两金属圆环相对角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第一金属纳米环固定,而第二金属纳米环发生相对转动时,等离激元共振波长发生移动,通过改变两金属纳米环之间的相对角度,能够实现吸收截面光谱曲线中共振波长的高效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为第一金属纳米环和第二金属纳米环俯视图;
图3为固定第一金属纳米环,仅改变第二金属纳米环的相对角度θ时,模拟得到的吸收截面光谱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1、第一金属纳米环,2、第二金属纳米环,3、第一介质轴,4、第二介质轴,5、介质基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大学,未经大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33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