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巴胺包埋纳米硒组装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1177.4 | 申请日: | 202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22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0 |
发明(设计)人: | 白锴凯;洪碧红;何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33/04;A61K47/34;A61P3/02;A61P9/00;A61P31/12;A61P35/00;A61P37/02;A61P39/06;B82Y5/00 |
代理公司: | 广东金泰智汇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1 | 代理人: | 江丽娇 |
地址: | 361005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巴胺 包埋 纳米 组装 复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多巴胺包埋纳米硒组装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组装复合物包含纳米硒和多巴胺,而且多巴胺分布于纳米硒表面形成了聚合态多巴胺膜,形成一种“蛙卵式”的核壳结构,本发明通过单核“蛙卵式”的核壳结构达成对纳米硒的完全包覆,实现了纳米硒之间的物理隔离,而且多巴胺外壳具有较强的紫外吸收能力,可保护纳米硒免受紫外线影响。本发明的一种多巴胺包埋纳米硒组装复合物可作为一种硒源,应用于需要补硒的场合;包覆纳米硒的聚多巴胺外壳可作为功能化载体,通过进一步修饰,用于制备纳米材料或纳米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领域,涉及纳米医药材料,具体涉及一种核壳结构的多巴胺包埋纳米硒组装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抗癌、免疫功能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缺硒与几十种常见疾病存在密切联系。合理的补充硒元素,保持体内硒的合理代谢,对维持动物和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开发创新口服补硒制剂对于缓解缺硒具有良好功效。
相对于传统的无机硒和有机硒,外观呈现红色的纳米硒尺度单质硒(纳米硒)不但补硒效果良好,且安全性显著提升,并多种保健功能,其生物学功效已被认可,在饲料、食品、药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潜力。然而,纳米硒作为一种纳米材料,具有高表面能,易受光、热、辐射等因素影响,粒子间容易发生聚集,进而进行晶格重排,最终发生变形或聚集成块,从而失去生物学功能。添加小分子或柔性高分子化合物,如ATP、多糖、多肽、蛋白质、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等,对纳米硒进行表面粘附,形成各种表面功能化的纳米硒,可一定程度缓解纳米硒的不稳定现象。然而,简单采用小分子或高分子与纳米硒结合不紧密,易从纳米硒表面脱落,导致纳米硒表面绝对电位降低,减少纳米硒之间的静电斥力,最终发生纳米硒粒子在溶液状态下相互接触、聚集成块,这已被多项实验研究所证明。另一方面,采用多糖固相支载技术,将纳米硒支载于糖微球内部或糖微丸表面,或者将纳米硒支载于壳聚糖凝胶,可解决纳米硒长期储藏的稳定性问题。然而,支载纳米硒的糖微球或糖微丸无法直接吸收,而是需要先溶解或降解载体、再释放纳米硒,而且纳米硒从载体释放出来后,仍然面临在液相状态发生聚集成块的问题。可见,上述的几种方案均不能满足制备可在液相中稳定存在的高分散性纳米硒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提高纳米硒在液相中的稳定性,便于研制可制成口服液的纳米硒产品,本发明针对纳米硒粒子间容易聚集成块、光照导致的在液相中的稳定性等问题,提出采用多巴胺聚合包埋单一纳米硒核心、形成类似“蛙卵”的核壳结构,同时实现如下4个目的:(1)多巴胺层对纳米硒的完全包覆,不易脱落;(2)纳米硒粒子之间的物理隔离和静电排斥分散;(3)减少光照对纳米硒的影响;(4)多巴胺层富含可修饰化学基团,可进一步功能化修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多巴胺包埋纳米硒组装复合物,包括纳米单质硒核心和多巴胺外壳,而且多巴胺分布于纳米硒表面形成了聚合态多巴胺膜,其中纳米单质硒和多巴胺的比例按干重折算为10∶(1~80)。
所述纳米单质硒和多巴胺的比例按干重折算为10∶(1~20)。
所述的核壳结构中,纳米硒作为核心,多巴胺形成的聚合态多巴胺膜作为外壳包覆纳米硒,形成了“蛙卵”状核壳结构,所述复合物的粒径为50-600n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合物的粒径为约100nm,或约130nm、或约140nm、或约150nm、或约170nm、或约200nm、或约250nm、或约300nm、或约350nm、或约400nm、或约450nm、或约500nm、或约568nm。所述多巴胺层的厚度控制为复合物粒径的0.1~0.4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11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