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系统以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24056.5 | 申请日: | 202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3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康俊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宇联云计算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5/12 | 分类号: | H04L45/12;H04L45/00;H04L41/50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杨敬 |
地址: | 201207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融合 技术 骨干 优化 方法 系统 以及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该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执行SLA转移;以及执行全球路由优化;其中,执行SLA转移步骤中,执行动态路径选择,不断监测VNP的延迟和丢包率,确定最佳的可用路径,分配所有流量到最佳的可用路径并路由到端对端网络;其中,执行全球路由优化步骤中,构建全融合骨干链路网络架构,为每一个数据包计算多个路由以识别最短路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系统以及设备。
背景技术
云网融合,是云计算中引入网络的技术,通信网中引入云计算的技术。业务需求和技术创新并行驱动加速网络架构发生深刻变革,云和网高度协同,不再各自独立。云网融合已经成为云计算领域的发展趋势。云计算业务的开展需要强大的网络能力支撑,网络资源的优化同样要借鉴云计算的理念,云网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云网融合是基于业务需求和技术创新并行驱动带来的网络架构深刻变革,使得云和网高度协同,互为支撑,互为借鉴的一种概念模式,同时要求承载网络可根据各类云服务需求按需开放网络能力,实现网络与云的敏捷打通、按需互联,并体现出智能化、自服务、高速、灵活等特性。云网融合的服务能力是基于云专网提供云接入与基础连接能力,通过与云服务商的云平台结合对外提供覆盖不同场景的云网产品(如云专线、SD-WAN),并与其他类型的云服务(如计算、存储、安全类云服务)深度结合,最终延伸至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并形成复合型的云网融合解决方案。
目前,许多企业拥有众多分支,分支不能访问总部的数据,总部不能获取分支的数据,传统的专线逐渐无法应对这类问题,不仅价格昂贵,部署时间长,也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复杂且不断弹性化的业务场景。越来越多的企业数据或应用开始上云,云上云下的互访互通也逐渐成为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业务需求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不满足于在办公室办公,家,咖啡店,茶室,酒店等场所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员工的办公或会客场所。在外办公的人员无法访问企业内部应用,也没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来办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系统以及设备,能够执行SLA(服务等级协议)转移,动态路径选择,不断监测VNP的延迟和丢包率,所有流量都会分配到最佳的可用路径并路由到端对端网络。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系统以及设备,能够执行全球路由优化,为每一个数据包计算多个路由以识别最短路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所述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执行SLA转移;以及
执行全球路由优化;
其中,执行SLA转移步骤中,执行动态路径选择,不断监测VNP的延迟和丢包率,确定最佳的可用路径,分配所有流量到最佳的可用路径并路由到端对端网络;
其中,执行全球路由优化步骤中,构建全融合骨干链路网络架构,为每一个数据包计算多个路由以识别最短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基于云网融合技术的骨干链路优化方法的所述动态路径选择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定第一VNP所在路径为默认路径;
监控设备实时监控该默认路径,当监控到该默认路径的丢包率高达5%及以上或者延时高于正常延时15ms以上时,发送监控到的信息至核心控制器;
监控设备发送动态路径选择指令给核心控制器;
核心控制器将默认路径切换到第二VNP所在的线路,从而实现动态路径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宇联云计算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宇联云计算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40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