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据驱动的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智能判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4752.6 | 申请日: | 202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5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宋建;王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7C5/342 | 分类号: | B07C5/342;B07C5/3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驱动 注塑 制品 尺寸 合格 智能 判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智能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注塑加工过程中的过程数据,对采集数据集进行数据清洗,对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重构标签;S2、对所得数据集,使用基于树模型的特征筛选方法和卡方检测特征筛选方法,确定特征筛选的维度,筛选特征,降低输入数据的维度;S3、采用5折交叉验证筛选出分类模型,并以ROC曲线和AUC值对筛选出的分类模型的分类性能进行评估;S4、在分类模型的损失函数中加入L1正则化;S5、对分类模型进行贝叶斯优化,选择最适合于注塑数据集的超参数,提升模型的分类准确率;S6、应用到实际判定。本发明用以解决人工对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检测效率低,准确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注塑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智能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具有可塑性好,冲击强度较高,化学稳定性良好等特点,因此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其中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制造的塑料产品占了60%以上。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概念与注塑成型工艺联系越来越密切。
注塑制品的质量涉及的因素众多,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想要对注塑制品的某一指标进行直接判定,传统的凭借有限的经验和简单的公式的方法稳定性差、准确率低、效率低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大环境出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方法不仅可以对注塑机的机台故障进行预测,还能对注塑制品的一些指标进行直接判定。
注塑制品的尺寸是注塑制品质量检测的重点,国内现阶段对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的判定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检测,人工检测需要人工使用检测工具对注塑制品的尺寸进行测量,不仅速度慢、人力和物力投入巨大,而且容易造成漏判和误判,因此以注塑加工过程中的数据作为驱动,建立适合注塑数据集的分类模型对注塑制品的尺寸进行分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智能判定方法,以解决人工对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检测效率低,准确率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数据驱动的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智能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注塑加工过程中的过程数据,对采集的数据集进行数据清洗,对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重构标签;
S2、利用采集所得的数据集,使用基于树模型的特征筛选方法和卡方检测特征筛选方法,确定特征筛选的维度,筛选特征;
S3、采用5折交叉验证筛选出分类模型,并以ROC曲线和AUC值对筛选出的尺寸分类模型的分类性能进行评估,得到最佳尺寸分类模型;
S4、在最佳尺寸分类模型的损失函数中加入L1正则化防止过拟合;
S5、对最佳尺寸分类模型进行贝叶斯优化,选择最适合于注塑数据集的超参数,提升分类模型的分类准确率;
S6、将最佳尺寸分类模型应用于注塑制品尺寸合格性智能判定,对特征影响注塑制品尺寸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当注塑制品的尺寸出现问题时,可以帮助判断出故障的区域,减少故障排查的时间。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数据清洗包括对缺失值进行填充或删除,构造差值特征以及删除不变特征。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标准化处理具体为:
使用min-max标准化对原始采集数据进行线性变化,使结果值映射到[0,1]之间,计算公式为:
其中,x表示原始的数值,x*表示标准化后的数值,min表示整个特征中最小的数值,max表示整个特征中最大的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47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疗影像融合方法
- 下一篇:对手写汉字黑板板书进行指导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