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亲肤型尼龙双面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28612.6 | 申请日: | 202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47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顾建钢;张盈盈;顾效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禾伦织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40 | 分类号: | B32B27/40;B32B27/12;B32B5/02;B32B7/12;B32B7/09;B32B7/022;B32B27/34;D04B1/16;D04B21/00;D06L4/12;D06L4/13;D06M13/256;D06M13/432 |
代理公司: | 泉州凡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57 | 代理人: | 廖淑雯 |
地址: | 362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亲肤型 尼龙 双面 针织 面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亲肤型尼龙双面针织面料,包括防潮层,处于防潮层外的除臭层和耐磨层,所述除臭层处于防潮层与耐磨层之间;所述除臭层由椰炭纤维编织而成;所述防潮层由TPU防水膜材料制成;所述耐磨层由尼龙材料针织而成。双面针织面料具有防潮效果佳、韧性好、耐磨的优点。一种亲肤型尼龙双面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作坯布、预处理、染色、一次定型、二次定型、缝制装饰线;在染色过程中,通过卷染机的抽液机构使得处于卷染机内的染液循环流动,带动转动辊转动,逐步添加抗菌染剂至染液中,以使染液的中抗菌染剂的浓度维持在预期范围内,从而降低前期染色和后期染色的色差,使得面料染色均匀,提高面料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亲肤型尼龙双面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针织面料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的不同之处在于纱线在织物中的形态不同。针织分为纬编和经编,针织面料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及里料,家纺等产品中,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现有的双面针织面料具有以下缺点:1、防潮效果不佳;2、韧性较差,受到外力拉扯易于撕裂;3、耐磨效果不够好,使用寿命短;4、装饰效果差。
浸染是布料印染技术常用的印染方式;通过浸染方式制备的布料具有色泽鲜艳,牢固度高等优点;但是通过浸染制备抗菌面料也具有缺陷;在浸染的初期,染池内的抗菌染料浓度较高,因此初期布料染上的色泽度高;然而随着抗菌染料逐渐被布料吸收,染色过程中染液的浓度不断地下降,造成附着到布料上的抗菌染料数量下降;导致越是到后期,布料的颜色就会越淡,影响布料整体的品质。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其一在于提供一种防潮效果好、耐磨效果好、韧性好的亲肤型尼龙双面针织面料;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其二在于提供一种染色均匀的亲肤型尼龙双面针织面料制备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亲肤型尼龙双面针织面料,包括防潮层,处于防潮层外的除臭层和耐磨层,所述除臭层处于防潮层与耐磨层之间;所述除臭层由椰炭纤维编织而成;所述防潮层由TPU防水膜材料制成;所述耐磨层由尼龙材料针织而成。
所述耐磨层外表面上缝制有装饰线;所述装饰线夜光纤维编织制成。
所述耐磨层与除臭层通过缝合连接在一起。
所述防潮层与除臭层通过胶水粘黏在一起。
一种亲肤型尼龙双面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制作坯布,将耐磨层与除臭层通过缝合连接;再将防潮层与除臭层通过胶水粘黏在一起;
步骤s2:预处理,在纯净水内加入去油灵1g/L和纯碱2g/L,对其升温至75-80℃并保持20分钟;然后加入醋酸0.5ml/L,在水温70-80℃溢流洗10-15分钟;
步骤s3:染色,卷染机中注入水温为20-40℃的温水,加入匀染剂、螯合剂、以及抗菌染料;打开卷染机的抽液机构使得染液循环,匀染剂、螯合剂、以及抗菌染料均匀混合;然后逐步升高水温到85-90℃,升温梯度控制在1-3度/min;水温保持在85-90℃,通过牵引机使得坯布浸入染液中;
在放料机构的置料斗内加入抗菌染剂,同时调整布料的牵引速度和抽液机构的抽液速度,逐步添加抗菌染剂至染液中;
步骤s4:一次定型,胚布先扎水,再进入温度110-120℃的定型机中,以每分钟20-28米的速度进行定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禾伦织造有限公司,未经泉州禾伦织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86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