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残余奥氏体增韧耐磨钢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35249.0 | 申请日: | 202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9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纪汶伯;张涛;林田子;杨颖;张哲;王玉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58;C22C38/44;C22C38/50;C22C38/06;C21D8/02;C21D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残余 奥氏体 耐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残余奥氏体增韧耐磨钢及其制造方法,该钢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如下:C:0.31%~0.39%、Si:0.6%~1.20%、Mn:1.80%~2.60%、P≤0.010%、S≤0.003%、Mo:0.22%~0.42%、Ni:1.5%~2.2%、Cr:0.7%~1.5%、Ti:0.45%~0.55%、Als:0.015%~0.045%,N≤0.0060%,H≤0.0020%,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制造方法,包括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炉外精炼、模铸或连铸、加热和轧制;应用本发明生产的钢板屈服强度达1005~1078MPa,抗拉强度达1389~1487Mpa,表面硬度达458~479HBW,心部硬度达425~471HBW,心部硬度不低于表面硬度的90%。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残余奥氏体增韧耐磨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耐磨钢年使用量约为30万吨,其中主要为低合金马氏体耐磨钢,这种钢板的特点是成本低、焊接性佳、综合性能优秀。随着我国工业体系整体升级换代,对基础材料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商对耐磨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耐磨性钢板得到了快速发展,颗粒强化是提升钢耐磨性的技术手段之一。
颗粒强化耐磨钢思想是在钢基体中引入弥散分布的稳定化合物颗粒,以颗粒高硬度提高钢的耐磨性,研究表明微米级颗粒TiC能够显著增强钢的耐磨性,但高硬度TiC颗粒却恶化钢的冲击韧性。
检索到的相关专利和文献如下:
相关专利文献1:专利申请号为201410742877.8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板及制造方法”,此专利公开了一种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6-12%的TiC强化耐磨钢,其化学成分为:C:0.20~0.40%、Si:0.80~1.50%、Mn:1.00~2.50%、Ti:0.40~0.80%、Ni:0.20~0.60%、Mo:0.15~0.50%、B:0.0005~0.003%、P≤0.015%、S≤0.003%,此外需添加Cu:0.00~0.05%、Cr:0.00~0.80%至少一种元素,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提出了生产TiC强化耐磨钢的方法,耐磨性优于HB450,其不足在于:此耐磨钢的室温冲击功>20J,随着温度降低,冲击功会降低,低温冲击性能不佳。
相关专利文献2:专利申请号为201510962051.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厚规格高耐磨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此专利公开了一种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10-20%的耐磨钢板,其化学成分为:C:0.12~0.32%、Si:1.23~1.29%、Mn:3.9~4.62%、Cr:0.51~0.91%、Ni:0.51~1.51%、Mo:0.30~0.40%、V:0.05~0.2%、P≤0.03%、S≤0.03%、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提出利用在线淬火配分工艺生产出40-400mm心表硬度差<5%的耐磨钢板,其不足在于:此生产方法要求钢板轧后终冷到150-250℃后立即进入热处理炉进行配分,而这样的生产衔接在当前生产流程中难以实现或者难以批量生产。
相关文献1:梁小凯等.TiC颗粒强化型马氏体耐磨钢的性能研究[J].钢铁钒钛,2017,38(1):49-53.该文献对比Hardox450与不同工艺生产的TiC耐磨钢,相同磨损条件下,TiC耐磨钢失重量为Hardox450的70%,但室温冲击韧性较差,仅为11-14J。
相关文献2:吕殿雷.高钛耐磨钢中TiC的析出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17.该文献深入研究了TiC影响钢塑韧性的机理,但并没有给出改善的工艺及方法。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对TiC高耐磨钢的低温冲击韧性研究尚有不足,通常采用离线热处理的方式进行钢板生产,生产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52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