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莓茶咖啡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36685.X | 申请日: | 202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76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朱芳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界诺康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5/40 | 分类号: | A23F5/40;B65D30/22 |
代理公司: | 湖南楚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68 | 代理人: | 孙杰英 |
地址: | 4245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咖啡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莓茶咖啡,所述调理基质包括以下重量分的原料:莓茶6~12份,速溶咖啡粉10~15份,调味剂3~8份,香料剂2~5份,本发明通过将速溶咖啡粉与莓茶搭配使用,能够获得一种口感独特,回味悠长的莓茶咖啡饮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莓茶咖啡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
莓茶,又名青霜古藤茶,生长于武陵山脉、以张家界为核心区域生长的小叶种显齿蛇葡萄植物,也叫小叶种藤茶,2013年,经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该植物含有天然活性成分黄酮,幼嫩茎叶中总黄酮平均含量超过了26%,其中芽尖总黄酮含量最高达43.78%,是所有被发现的植物中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被誉为“黄酮之王”,因其加工过程中细胞破碎,细胞中所含的黄酮活性成分渗透至表面而形成一层“白霜”,看起来像发霉俗称霉茶,因霉字不吉利故谐音为莓茶,文人雅士与《茶经》中称之青霜古藤茶故称“青霜古藤茶”。
目前,莓茶的知名度和畅销度还较差。
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广莓茶,我们提出了一种莓茶咖啡,将莓茶和咖啡搭配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莓茶咖啡的生产方法,已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莓茶咖啡,所述调理基质包括以下重量分的原料:莓茶6~12份,速溶咖啡粉10~15份,调味剂3~8份,香料剂2~5份。
优选的,所述调理基质包括以下重量分的原料:莓茶12份,速溶咖啡粉15份,调味剂8份。
优选的,所述调味剂为蜂蜜、柠檬、白糖、果汁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香料剂为肉桂、薄荷叶、迷迭香、丁香中的至少一种。
一种采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莓茶咖啡的生产方法,所述莓茶咖啡采用如下步骤制作:
步骤一、莓茶粉制作,选取制好的莓茶,去除杂质后粉碎过5~30目筛,制得莓茶粉;
步骤二、混料,将相应质量比的莓茶粉,速溶咖啡粉,调味剂,香料剂依次加入到搅拌罐内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搅拌机的转速控制在500~1000转每分钟,搅拌时间为30~90分钟;
步骤三、莓茶咖啡袋的制作,称取2~5g混合料装入莓茶咖啡袋,封口后得到半成品;
步骤四、缝制隔离带,将半成品在压平机下压平,然后在莓茶咖啡袋袋上加工多条隔离带;
步骤五、将经过步骤四处理的莓茶咖啡袋装入包装袋密封,完成制作。
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的莓茶咖啡袋采用玉米纤维或无纺布制作。
一种上述的生产方法用的莓茶咖啡袋,所述莓茶咖啡袋设有多个用于分隔原料的隔离带,多个所述隔离带将所述莓茶咖啡袋分隔成多个单独的空间,所述隔离带采用热压或者缝制工艺制作。
优选的,所述莓茶咖啡袋为圆形,多个所述隔离带均穿过所述莓茶咖啡袋的圆心,且多个所述隔离带之间的夹角相等。
优选的,所述莓茶咖啡袋为圆形,所述隔离带为圆形,且多个所述隔离带与所述莓茶咖啡袋同心。
优选的,所述莓茶咖啡袋为方形,所述隔离带为间隔或者交叉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将速溶咖啡粉与莓茶搭配使用,能够获得一种口感独特,回味悠长的莓茶咖啡饮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界诺康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未经张家界诺康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66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