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政企合作的协同激励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42730.2 | 申请日: | 2022-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7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陈群;田昌民;刘林;陈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11 | 分类号: | G06F17/11;G06Q10/06;G06Q50/08;G06Q50/26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戴雨君 |
地址: | 350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绿色 建筑 工程项目 政企 合作 协同 激励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政企合作的协同激励方法,利用他们通过协同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价值的双向互惠特性来实现,这种双向互惠特性可以让政企双方切身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效用,有利于双方减少合作成本,满足了双方利益诉求目标,通过基于这种1+12的价值效应进行激励,更能减少合作中的利益纠纷,提升合作动力。同时解决政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盲点问题,实现了政府只要以少的激励投入就会产生较大的效益价值,提高建筑企业绿色建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绿色建筑标杆企业的带头作用,增加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性项目数量,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政企合作的协同激励方法。
背景技术
绿色建筑被称为可持续建筑,是从规划到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翻新及拆除的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责和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这种具有节能环保、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减少物料浪费、可以实现90%以上的结构构件重复回收利用率、有效减少建筑垃圾等优点的绿色建筑,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现有的政府补贴方式主要有补贴、税收等激励措施,形式比较单一,还往往存在一些弊端。政府难以观察到建筑企业真实的努力情况,只能通过企业主动呈交的关于在节能减排、能耗使用等方面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报告,来间接地判断建筑企业是否进行了建筑的绿色化建设。且现有激励的对象具有单向性,即只是一方激励另一方,以一方利益亏损来满足另一方的收益。这种激励方式被动、效率低下,往往激励效果不佳。不能使合作双方都同时收益,另外还会出现利益纠纷,合作不快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实中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激励政策激励不足,导致绿色建筑标杆企业带头作用不强,绿色建材研发投入少,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数量不足等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政企合作的协同激励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政企合作的协同激励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以政府和绿色建筑企业作为博弈主体,政府根据绿色建筑工程的任务目标出台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执行和实施对应的绿色建筑工程;
步骤2、分析博弈冲突原因,分别构建政府最大收益效益模型和建筑企业的最大收益效益模型,
具体地,博弈冲突最直接原因在于政府追求绿色建筑的整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企业由于盈利天性,追求企业目标利益最大化。因此,政企双方在绿色建筑项目上的各自利益诉求点不同。政府部门代表社会公众群体利益投入努力出台了很多推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是为了通过实施这些绿色政策来实现绿色环保目标,给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绿色福利。但企业一方面,其目的是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增进社会福利,另一方面,绿色减排工作往往属于成本端,技术成本投入大,但收益见效慢,对于企业来说容易出现减排动力不足问题。因此政府就需要利用其强大的购买力,利用激励手段来实现环保目标,即激励绿色建筑企业积极响应绿色政策来实现绿色建筑项目推行政策的落实,进而实现社会公众群体的绿色利益需求。
步骤3、分析绿色建筑工程,以确定即满足建筑企业的利益又满足政府追求绿色建筑的整体效益的合作点;
具体地,政府与绿色建筑企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可达成持续性合作,实现政企双方的效益产出。其约束条件就是能够满足政企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实现让绿色建筑企业以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合作行为,其结果也使政府的效用实现了最大。
步骤4、政府与绿色建筑企业基于合作点协商合作路径,确定政府对应的激励奖金以实现协同价值效应;
步骤5、政府根据确定的激励奖金实施协同价值激励,满足各自利益目标诉求。
进一步地,步骤2的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工程学院,未经福建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27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