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43207.1 | 申请日: | 2022-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12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飞;郑文刚;张馨;单飞飞;李文龙;付成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T7/62 | 分类号: | G06T7/62;G06T7/194;G06T5/40;G06Q50/02;G06Q10/04;G06N3/08;G06N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郭亮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摘 最佳时机 预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按固定步长,持续获取菌菇种植环境下的多个预测特征,每个步长获取的多个预测特征构成一个特征向量,预测特征包括菌菇重量;将当前时刻以前,预设数量连续步长的特征向量,输入已训练的GRU‑LSTM网络模型,输出未来预测周期的菌菇重量;根据所述预测周期的菌菇重量,确定菌菇重量最大的采摘时期;该网络模型根据已知预测周期菌菇重量作为标签的样本,以相应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经训练后得到。该方法通过连续步长的特征向量,输入已训练的网络模型来进行预测,与传统人工经验相比,可实现菌菇最佳采摘时机的在线式自动化预测,有利于提高菌菇产量,进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食用菌生产分为农业式和工厂化两种,其中农业式生产占比较大。农业式出菇房多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基础改造而成。食用菌作为一种环境敏感型作物,对出菇环境极度敏感。由于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网格架等立体栽培模式在平菇、杏鲍菇等农业式出菇房得到广泛应用。但出菇房调控能力有限,环境空间分布不均匀,这些因素会导致出菇大小不一致,特别是采摘时期不同步。其中,采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过迟则会导致菇盖干缩,菇柄坚硬,质量下降且大量散发孢子。传统上采摘时机多受菇农主观经验所限,不能很好提前把握最适宜采摘时机。
目前涉及菌菇的采摘时机研究较少,多以知识经验的形式表达,尚无自动判别方法。温室内其它作物如蔬菜领域有搭建现场表型平台,且以固定轨道式为主,可获得作物在温室环境下的结构表型数据,但搭建成本高,后期不宜维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包括:按固定步长,持续获取菌菇种植环境下的多个预测特征,每个步长获取的多个预测特征构成一个特征向量,所述预测特征包括菌菇重量特征;将当前时刻以前,预设数量连续步长的特征向量,输入已训练的GRU-LSTM网络模型,输出未来预测周期的菌菇重量,所述周期与所述步长对应;根据所述预测周期的菌菇重量,确定菌菇重量最大的采摘时期;所述GRU-LSTM网络模型,根据已知预测周期菌菇重量作为标签的样本,以相应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经训练后得到。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根据所述预测周期的菌菇重量,确定菌菇重量最大的采摘时期,包括:将预测周期时刻以前,预设数量连续步长的特征向量,再次输入已训练的GRU-LSTM网络模型,输出下一预测周期的菌菇重量;重复预设次数,当预测未来多个预测周期内菌菇重量连续下降时,将多个预测周期中的首个预测周期,作为菌菇重量最大的采摘时期。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所述按固定步长,持续获取菌菇种植环境下的多个预测特征,包括:通过摄像头获取菌菇水平预设度角的投影图像;将所述投影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并转化为灰度直方图,根据预设阈值对所述灰度直方图进行二值化处理,将所述灰度直方图分为菌菇部分和背景部分;根据图像中的已知尺寸背景为基准,计算所述二值化处理后菌菇部分的面积值;将所述面积值输入预先拟合的第二模型,得到菌菇重量的估计值,作为预测特征中的菌菇重量特征。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所述预测特征还包括菌菇失水量、栽培时长特征以及菌菇环境特征;其中,所述菌菇环境特征为实时环境参数与目标环境参数的差值;环境参数包括出菇温度、出菇湿度及出菇二氧化碳浓度。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出菇采摘最佳时机预测方法,所述将当前时刻以前的多个连续特征向量,输入已训练的GRU-LSTM网络模型之前,还包括:按固定步长,持续获取菌菇种植环境下样本的多个特征向量;对于采摘期的单个菌棒样本,以测得的预测周期菌菇重量作为输出标签,预测周期之前的预设数量特征向量作为输入量,对初始的GRU-LSTM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所述已训练的GRU-LSTM网络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32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化简易水文观测记录系统
- 下一篇:一种主从车辆协同作业控制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