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方位角-时差道集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及相关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44501.4 | 申请日: | 2022-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9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伟;张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朱阳波 |
地址: | 5180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方位角 时差 绕射波 成像 方法 相关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方位角‑时差道集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及相关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获取到的地震数据生成方位角‑时差道集;基于方位角‑时差道集检测绕射波的所属类型,所属类型为点绕射体产生的点绕射波、断层线绕射体产生的断层绕射波、裂缝线绕射体产生的裂缝绕射波中的至少一种;将点绕射波、断层绕射波和/或裂缝绕射波进行成像处理得到对应的成像结果。本发明中通过基于方位角‑时差道集来检测绕射波的所属类型,确定绕射波是由点绕射体、断层线绕射体和/或裂缝线绕射体产生,并可以得到点绕射波、断层绕射波和/或裂缝线绕射波的成像结果,从而精准地区分出绕射波的所属类型,并且能够得到清晰的绕射波成像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方位角-时差道集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现行的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纵波勘探为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构造成像为主的反射波勘探在大尺度地质体探测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然而反射波勘探受限于经典的瑞雷分辨率准则。目前地震勘探已经从构造勘探逐渐转向岩性勘探与精细勘探。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发展,一些小尺度地质体的探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小断点,尖灭点,小断块,溶洞,裂缝等尺度接近一个波长或小于一个波长的地质体。绕射波就是这些与地震波长相当的不连续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因此绕射波成像具有超越瑞雷准则二分之一波长的分辨能力。
在常规的地震数据处理中(NMO(动校正)、叠加等),由于绕射波与反射波具有不同的运动学特征,绕射波往往被视为噪声而被压制。另外,地震数据中绕射波能量通常比反射波能量弱一到两个数量级,即使绕射波与反射波同时准确偏移归位,依然会被反射波所掩盖。随着绕射波成像的深入研究,不同的绕射波成像方法相继被提出,其核心就是反射波场与绕射波场的分离,然后再对绕射波场单独成像。
基于绕射波场的分离提取手段,常用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据域绕射波成像方法,在数据域基于精细的绕射波走时描述拾取相关的绕射波同相轴,或利用绕射波与反射波的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应用平面波分解、Radon滤波等方法分离出绕射波场,但这类方法在反射波与绕射波发生干涉情况下实现二者正确分离的难度很大。另一种是偏移域绕射波成像方法,通过反稳相滤波器或构建偏移道集(地震道的集合)来压制菲涅耳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距1/4波长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称第一菲涅尔带)之内的反射波能量,从而实现绕射波成像。目前发展的基于倾角域偏移道集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偏移域倾角道集上,反射波与绕射波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可以通过压制菲涅耳带之内的反射波能量从而实现绕射波成像。然而,目前发展的基于倾角域偏移道集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大都是二维方法。在三维情况下,倾角域菲涅耳带随着偏移距和方位角而变化,而且这类方法无法对常见的重要三维绕射体类型(孔洞等点绕射体、)加以区分。因此,现有技术存在反射波与绕射波二者分离困难,且无法区分三维绕射体的具体类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方位角-时差道集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及相关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精准地区分三维绕射体的具体类型,以及绕射波成像能量弱等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方位角-时差道集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包括:
根据获取到的地震数据生成方位角-时差道集;
基于所述方位角-时差道集检测绕射波的所属类型,所述所属类型为点绕射体产生的点绕射波、断层线绕射体产生的断层绕射波、裂缝线绕射体产生的裂缝绕射波中的至少一种;
将所述点绕射波、所述断层绕射波和/或所述裂缝绕射波进行成像处理得到对应的成像结果。
所述基于方位角-时差道集的绕射波成像方法中,所述方位角-时差道集为所有方位角-时差道集的集合,每个所述方位角-时差道集表征每个方位角对应的时差道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45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