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双螺杆反应器制备聚己内酯树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48847.1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307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傅恺凡;刘德富;宋红玮;刘建文;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瑞新材料创新中心(山东)有限公司;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08 | 分类号: | C08G63/08;C08G63/78;C08G63/83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高佳逸 |
地址: | 265505 山东省烟台市自由贸***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螺杆 反应器 制备 内酯 树脂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双螺杆反应器制备聚己内酯树脂的方法,包括:在备料釜中加入ε‑己内酯单体和阴离子催化剂,保持搅拌,釜内温度升至40~100℃后,浇注到双螺杆反应器中,双螺杆反应器螺杆温度100~180℃,双螺杆反应器后端出口直接得到聚己内酯树脂;阴离子催化剂包括氢化钙、甲醇钠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使用特定种类的阴离子催化剂,能快速的引发开环聚合反应,且无有害金属残留,加上采用双螺杆反应器,剪切强、控温容易、后期脱挥简单,副反应少,其制备得到的聚己内酯树脂,有更高的分子量与更窄的分子量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己内酯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双螺杆反应器制备聚己内酯树脂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己内酯是由ε-己内酯(下称己内酯)作为单体聚合得到的一种高分子树脂。作为一种特殊的聚酯树脂,具有无毒、加工性能好、韧性好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与生物相容性,其制品用有一定的形状记忆功能。
聚己内酯被广泛的应用于聚合物增韧改性、医用生物降解制品、药物缓释系统等领域。
公开号为CN109400854A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通过测定CL(己内酯)单体含水量,来制订聚己内酯高聚物的合成路线,当CL单体含水量过多时,加入四氯化钛(TiCl4)来对反应进行调节,TiCl4可跟单体中的水反应,减少水的含量,同时和水的反应产物盐酸可催化CL单体开环聚合;当CL单体含水量不足时,补充引发剂即可。该专利技术根据CL单体含水量对整个反应体系进行调整。
公开号为CN113024787A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利用[OSSO]型配合物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氩气气氛下,将金属配合物、助催化剂加入到反应器中,再加入环氧化合物、己内酯,然后在70~170℃下聚合反应0.5~8小时,得到聚己内酯;所述的金属配合物是[OSSO]型金属配合物,是通过二硫醇化合物和溴甲基化合物制备了全新结构的系列[OSSO]型配体,并进一步制得。
公开号为CN112778507A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耐水解超支化聚己内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含羟基化合物与磷腈催化剂混合,然后与环氧化合物反应,制备超支化聚醚多元醇;(2)将超支化聚醚多元醇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在磷腈催化剂作用下继续引发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制备超支化聚己内酯。
包括以上专利技术在内的现有技术关于聚己内酯的生产方法,其工艺一般都使用反应釜或类似于釜式反应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催化剂多为金属有机物、金属络合物、钛酸酯类、磷腈类等酯化反应催化剂。该工艺催化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间长,而且需要进一步考虑后期脱挥、除去残余催化剂等问题。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研发一种快速且无重金属残留的聚己内酯的制备方法十分有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以及本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双螺杆反应器制备聚己内酯树脂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特定种类的阴离子催化剂,能快速的引发开环聚合反应,且无有害金属残留,加上采用双螺杆反应器,剪切强、控温容易、后期脱挥简单,副反应少,其制备得到的聚己内酯树脂,有更高的分子量与更窄的分子量分布。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双螺杆反应器制备聚己内酯树脂的方法,包括:在备料釜中加入ε-己内酯单体和阴离子催化剂,保持搅拌,釜内温度升至40~100℃后,浇注到双螺杆反应器中,双螺杆反应器螺杆温度100~180℃,双螺杆反应器后端出口直接得到聚己内酯树脂;
所述阴离子催化剂包括氢化钙、甲醇钠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采用双螺杆反应器的好处是,对比釜式反应器,双螺杆反应器剪切返混能力强,传质传热迅速,可更加精准的控制反应温度,有效减少副反应,缩短反应时间。且双螺杆反应器为连续式生产,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还避免了釜内高粘度熔体挂壁,更换牌号、清理均较为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瑞新材料创新中心(山东)有限公司;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美瑞新材料创新中心(山东)有限公司;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8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数据编码/解码方法和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 下一篇:一种全向电动跑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