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52709.0 | 申请日: | 202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78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李祖庆;刘明;钟辉;张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31/18 | 分类号: | A01K31/18;A01K3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秦国鹏 |
地址: | 266108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副笼体 可分离 育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包括多层上下间隔设置的主笼体,每层主笼体包括若干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独立的笼舍,每个笼舍的后部敞口设置;每个笼舍的后部设有能与主笼体分离的副笼体,副笼体的前侧设有能打开从而连通副笼体和笼舍的笼口;副笼体的左右宽度与笼舍的左右宽度相适应从而将笼舍后部封堵,继而使副笼体的内部空间和笼舍的前部空间构成雏禽的活动空间。该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结构简单,能提高倒笼效率,增大育雏空间,降低主笼体尺寸和重量,同时,能降低雏禽倒笼应激反应,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集中育雏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在笼架上配置单独的育雏笼,育雏笼和笼架是固定连接、不可分离的,当育雏笼中的雏禽达到10天左右的育雏时日后,再利用筐、笼等盛装器具将育雏笼的雏禽按数量抓出,再转移至相应的育成笼中;该结构不方便取放雏禽,抓取或者转移雏禽过程中,费事费力,增加了劳动强度,增大了倒笼时间,其次,雏禽在抓取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继而使雏禽在育成笼中的前一段时间出现不吃不喝的情况,降低了育肥效果,提高了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
第二种是在笼架上设置可与笼架分离的育雏笼,雏禽直接按一定数量在育雏笼中进行育雏工作,育雏结束后,直接将育雏笼取下搬运至育成笼中,该结构虽然降低了抓取时间和计数时间,提高了转移效率,但是,育雏笼需要足够的育雏空间,因此,育雏笼普遍较大、较沉,提高了搬运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提高倒笼效率,增大育雏空间,降低主笼体尺寸和重量,同时,能降低雏禽倒笼应激反应,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的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多层上下间隔设置的主笼体,每层主笼体包括若干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独立的笼舍,每个笼舍的后部敞口设置;
每个笼舍的后部设有能与主笼体分离的副笼体,副笼体的前侧设有能打开从而连通副笼体和笼舍的笼口;所述副笼体的左右宽度与笼舍的左右宽度相适应从而将笼舍后部封堵,继而使副笼体的内部空间和笼舍的前部空间构成雏禽的活动空间。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在笼舍内设置可分离的副笼体,在育雏过程中,副笼体的笼门保持开启状态,此时,雏禽可在副笼体和副笼体前侧的笼舍空间内活动,从而具有足够的育雏空间,同时,能降低现有技术中育雏笼的尺寸、重量;当10天左右的育雏时间结束后,可直接将雏禽赶入副笼体中,并关闭笼门,从而直接将副笼体取出,并转移至相应的育成笼中,从而提高倒笼效率,降低雏禽倒笼应激反应,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
为了降低笼舍底网的设置尺寸,降低主笼体重量和成本,降低位于副笼体前侧的笼舍底部设有供雏禽踩踏的宽笼舍底网,位于副笼体下方的笼舍底部不设置有宽笼舍底网。
为了实现笼门的启闭结构,所述副笼体的前部设有封闭笼口的笼门,所述笼门通过下侧部铰装在笼口底部,所述笼门向上翻转至竖向设置时可将笼口封闭,所述笼门向下翻转至副笼体前下方时可将笼口打开。
为了使开启的笼门自然构成笼舍底网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降低笼舍底网的设置尺寸,降低笼体重量,每层主笼体的底部均设有构成笼舍底面的窄笼舍底网,所述窄笼舍底网的后侧边与向下翻转至副笼体前下方时的笼门的前侧边大致平齐设置,所述副笼体的笼底网、翻转至副笼体前下方时的笼门和窄笼舍底网构成雏禽活动空间的底部支撑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27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