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韧性透明PC/PP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62120.9 | 申请日: | 202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01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7 |
发明(设计)人: | 查超;王敏;高亮;单桂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山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23/12;C08L51/04;C08L2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蒋亮珠 |
地址: | 201500 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韧性 透明 pc pp 树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韧性透明PC/PP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PC树脂60~80份,PP树脂20~40份,相容剂3~8份,增韧剂0~5份。将各成分按上述重量份加入到高速混合机中,充分混合后,再置于螺杆机中,在290‑340℃挤出温度和200‑500转/分钟的螺杆转速条件下进行熔融挤出,冷却造粒,得到的高韧性透明PC/PP合金树脂组合物,用于制备高耐化、高透明且高韧性的医疗行业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PC/PP合金产品具有优异的透明外观和耐化学品性能,同时又具有优异的常温和低温韧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高韧性透明PC/PP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是一种具有优异透明性、机械性能、耐热性能、阻燃性能的材料,广泛的应用在家电、电子电气、轨道交通、医疗等行业。聚碳酸酯纯树脂的耐化学品性不好,尤其是耐强酸、强碱、醇类和脂类物质。因此在高耐化要求的应用场景下,一般会使用PCTG或PC/PBT树脂等耐化性能更好的材料。PCTG与PC相比,其耐热性能远不如PC,同时低温韧性较差,低温缺口冲击强度仅5kJ/m2。而PC/PBT材料,其透明性一般,而且常温和低温韧性都很差。目前这些材料都无法满足医疗行业对材料高耐化(耐乙醇、84消毒液)、高透明(透过率80%)和高韧性(缺口冲击强度大于等于35kJ/m2)的要求。
将PC与高耐化的材料共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但大部分材料和PC共混得到的材料都是不透明的。目前被行业广泛尝试的方案包括:PC/聚酯合金材料,需要解决酯交换的问题,否则其韧性太差,透明性一般;PC/PA合金材料,碱性的PA会使PC严重降解;PC/PMMA合金树脂,如中国专利ZL201510413851.3,透过率达到了88%,并具有优异的耐刮擦性能,但其韧性、耐化性都无法满足要求。
PC和PP共混是一个不错的技术方向,因为PP本身具有优异的韧性和耐化性。但是PC和PP的相容性很差,另外PP一般都是结晶的,因此会呈现不透明的外观。因此将PC和PP共混得到透明产品,首先要解决PC和PP的相容性。
专利US2018/0022909将55~85%的PC、10~30%的共聚PP、2~15%的相容剂共混,获得了性能优异的PC/PP合金材料,使用的相容剂包括了苯乙烯-b-乙烯/丁烯双嵌段共聚物、三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co-异戊二烯共聚物等一种或多种混合物,其得到的产品基本机械性能较好,但为不透明的产品。
截至目前,还没有一款PC/PP合金产品,具有优异的透明外观和耐化学品性能,同时又具有优异的常温和低温韧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高韧性透明且高耐化的PC/PP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韧性透明PC/PP树脂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
进一步地,在相容剂存在下,PC和PP形成光学均一体,所述的PC树脂和PP树脂构成的基体树脂满足基体折射率线性加和,即:
基体折射率=(PC份数*1.585+PP份数*1.49)/(PC份数+PP份数)。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基体树脂的基体折射率为1.53~1.56。
进一步地,所述的PC树脂为双酚A型聚碳酸酯树脂。
进一步地,所述的PP树脂为无规共聚的透明PP,2mm可见光透过率达到80%以上,折射率为1.49。
进一步地,所述的相容剂为聚丙烯-co-恶唑啉无规共聚物,噁唑啉基数量为1.2~1.8mmol/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山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山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21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