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添加Er和Pr的高强耐蚀Al-Zn-Mg-Cu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63200.6 | 申请日: | 202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54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声慈;钟辉隆;张志骞;李德华;邓红玲;张思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10 | 分类号: | C22C21/10;C22C1/03;C22F1/053;C21D8/02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甄薇薇 |
地址: | 34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添加 er pr 高强 al zn mg cu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添加Er和Pr的高强耐蚀Al‑Zn‑Mg‑Cu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合金技术领域。以重量百分比计,其成分包括Zn7.20‑8.00%,Mg2.00‑2.32%,Cu2.00‑2.46%,Zr0.15‑0.22%,Er0.10‑0.13%,Pr0.15‑0.20%,Si≤0.1%,Fe≤0.1%,其他单个杂质≤0.05%,杂质总量≤0.15%,其余为Al。其中,3.1≤Zn/Mg≤4.0,0.40%≤Zr+Er+Pr≤0.5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强耐蚀Al‑Zn‑Mg‑Cu合金的制备方法,生产的高强耐蚀Al‑Zn‑Mg‑Cu合金的抗拉强度620‑635MPa,屈服强度395‑415MPa,延伸率9.5‑11.5%,电导率为34.0‑35.0%IACS,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适于作为高强耐蚀的结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铝合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添加Er和Pr的高强耐蚀Al-Zn-Mg-Cu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Al-Zn-Mg-Cu系铝合金是新一代高强高硬铝合金,由于其低密度、高比强度、且延展性、韧性以及抗疲劳性能好,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武器装备等领域
随着我国工业不断地发展,各行业对铝合金的综合性能有了更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航空,航海领域上,要求Al-Zn-Mg-Cu系铝合金不仅要有高的强度,良好的断裂韧性和抗疲劳性能,还应具备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因为它们经常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加载应力、蠕变和疲劳。但不幸的是,随着Al-Zn-Mg-Cu合金强度的提高,往往伴随着耐蚀性能的降低。研究发现通过成分改性和热处理可改善Al-Zn-Mg-Cu系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但是目前国内在高强耐蚀Al-Zn-Mg-Cu合金上,无论是基础理论(如新型合金设计、合金强韧化机理研究等),还是工艺技术(如铸锭制备技术、变形技术、热处理技术等)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因此,高强耐蚀Al-Zn-Mg-Cu合金仍是当前铝加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强度和塑性较好,且耐腐蚀性能优良的Al-Zn-Mg-Cu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了一种添加Er和Pr的高强耐蚀Al-Zn-Mg-Cu合金,所述Al-Zn-Mg-Cu合金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Zn7.20-8.00%,Mg2.00-2.32%,Cu2.00-2.46%,Zr0.15-0.22%,Er0.10-0.13%,Pr0.15-0.20%,Si≤0.1%,Fe≤0.1%,其他单个杂质≤0.05%,杂质总量≤0.15%,其余为Al;其中,3.1≤Zn/Mg≤4.0,0.40%≤Zr+Er+Pr≤0.55%。
一种采用上述化学成分的高强耐蚀Al-Zn-Mg-Cu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熔炼与铸造:以高纯铝、高纯镁、高纯锌和铝锆、铝铜、铝铒、铝镨中间合金为原料,按上述组分及百分含量进行配料;将所述高纯铝、Al-Zr、Al-Cu、Al-Er、Al-Pr中间合金在730-740℃熔化后,再加入所述高纯Zn和高纯Mg,待金属熔化后升温至740-750℃,通入氩气进行精炼处理;精炼处理后搅拌合金熔体并在730℃静置10-20min,静置完毕后捞去合金熔体表面的浮渣,再浇铸到成铸锭;
2)均匀化处理:将步骤1)得到的铝合金铸锭进行均匀化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460-470℃,保温时间为22-26h,出炉空冷至室温;
3)热轧:将步骤2)均匀化处理后的铸锭进行热轧,热轧预热温度为420-440℃,每道次轧制压下率为10%-20%,轧制成板材;
4)固溶处理:将步骤3)得到的板材切边处理,再在470-480℃固溶处理50-70min,之后在室温进行水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3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粉尘隔爆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