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锈耐用型闸阀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66769.8 | 申请日: | 202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63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李多峰;徐乃银;方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良工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02 | 分类号: | F16K3/02;F16K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魏盼红 |
地址: | 32501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锈 耐用 闸阀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防锈耐用型闸阀,其包括有阀体,所述阀体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所述阀体上还螺纹连接有阀杆,所述阀杆上转动设置有位于阀体内的闸板,所述闸板用于将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阻隔;所述进液流道内滑动设置有第一密封塞,所述第一密封塞沿进液流道内介质的流动方向滑移;所述第一密封塞用于将进液流道进行封堵,所述第一密封塞上开设置有与进液流道连通的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靠近闸板且所述第一出液口的出液方向与进液流道的进液方向垂直。本申请具有改善了传统阀体需要将闸板移动至与阀体的底壁接触才能实现切断的弊端,大大提升了切断效率,当闸板处于关闭状态时,还能起到防误触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闸阀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锈耐用型闸阀。
背景技术
闸阀的启闭件为闸板,通常闸板的运动方向与流体方向相垂直,闸板形成有两个密封面,大部分闸阀采用的是强制密封,当需要将阀门关闭时,通过转动阀杆来带动闸板向下压紧在阀座上,此时在闸板的作用下便能实现将阀门的流道关闭,以保证密封面的密封性。由于闸阀的使用环境较为潮湿,因此为了缓解闸阀生锈,必要时还会在闸阀表面涂覆防锈油漆来对闸阀进行保护。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存在有以下缺陷:通过转动阀杆来将阀门的流道关闭时,只有当闸板移动至与阀座相互压紧时,才能实现将流道完全关闭;闸板在将流道完全关闭之间,由于闸板的行程较长,这期间仍将会有大量介质通过流道,难以实现对介质的快速切断。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闸板难以实现将介质快速切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防锈耐用型闸阀。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锈耐用型闸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锈耐用型闸阀,包括有阀体,所述阀体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所述阀体上还螺纹连接有阀杆,所述阀杆上转动设置有位于阀体内的闸板,所述闸板用于将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阻隔;所述进液流道内滑动设置有第一密封塞,所述第一密封塞沿进液流道内介质的流动方向滑移;所述第一密封塞用于将进液流道进行封堵,所述第一密封塞上开设置有与进液流道连通的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靠近闸板且所述第一出液口的出液方向与进液流道的进液方向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闸板处于开启状态时,从进液流道流入的介质将推动第一密封塞沿介质的流动方向移动,直至第一密封塞上的第一出液口从进液流道内移出;此时进液流道内的介质便能从第一出液口流出,后进入出液流道内;当需要将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进行切断时,通过转动阀杆来带动闸板向靠近阀体底壁的方向移动,当闸板下端移动至与第一密封塞接触时,随着闸板的进一步移动,闸板将推动第一密封塞向远离闸板的方向移动,一旦第一出液口跟随第一密封塞的移动进入至进液流道内,进液流道的内侧壁便能将第一出液口进行封堵,此时进液流道内的介质便难以从第一出液口流出,从而便切断了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的介质流动;整个切断过程十分迅速,改善了传统阀体需要将闸板移动至与阀体的底壁接触才能实现切断的弊端,大大提升了切断效率,当闸板处于关闭状态时,还能起到防误触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塞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沿第一密封塞的滑移方向伸缩;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进液流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第一密封塞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用于驱动第一密封塞向靠近闸板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出液口从进液流道内退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闸板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一弹簧将推动第一密封塞沿进液流道内介质的进液方向移动,直至第一出液口从进液流道内移出;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确保了第一出液口能顺利从进液流道内退出,从而改善了当介质的流量较小时,难以将第一出液口从进液流道内退出的问题;并且第一弹簧还能将第一密封塞的最大移动范围进行限制,预防因介质的流量过大而导致第一密封塞从进液流道内完全脱离的情况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良工阀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良工阀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67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