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肝病毒样颗粒纳米载体及递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67904.0 | 申请日: | 202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5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龙;李玉林;王继创;张怡青;王敏;王运从;程蕾;韩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龙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005 | 分类号: | C07K14/005;A61K47/42;A61K47/64;A61K9/51;A61K31/704;A61K45/00;A61P35/00;B82Y5/00;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郑州铭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4 | 代理人: | 张鹏 |
地址: | 450018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肝病毒 颗粒 纳米 载体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药物纳米载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乙肝病毒样颗粒纳米载体及递药系统。该载体具有如下所述的的氨基酸序列:将乙肝核心蛋白HBc‑170的第79‑81位氨基酸替换为RGD序列,并采用连接肽使所述RGD的两端分别与所述HBc‑170的第78和82位氨基酸相连构建得到。该乙肝病毒样颗粒纳米载体包封药物后,包封稳定性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纳米载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乙肝病毒样颗粒纳米载体及递药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临床医学中,纳米技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纳米技术的应用反映了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模式的普及,并且在许多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以纳米颗粒为载体运送肿瘤治疗药物的方法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物的弊端,为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降低其副作用提供了可能。
在目前存在的各种类型的VLPs中,以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Bc)为基础的病毒样颗粒是最为灵活载体模型。乙肝病毒样颗粒来源简单,可自我组装,因此避免了复杂的化学合成步骤。它们形态均一、大小合适;具有单分散结构、在较大范围的pH和温度条件下可稳定存在;表面和内部具有多个反应的位点,可自我组装成35nm左右的正二十面体结构。另外,乙肝病毒样颗粒作为一种蛋白类的载体,其通用性好,在原核、真核以及哺乳动物等表达系统中均可以正确组装成完整的球形颗粒结构,可用作疫苗、抗原载体或佐剂使用。
有研究证实将抗传统肿瘤药物装载进入HBc-VLP内部,将DOX靶向运输至肿瘤细胞,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在抗肿瘤药物载体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未来在成药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但是HBc-VLP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如形成包封复合物的载药量较低,稳定性较差等。
有研究证明,乙肝病毒核心蛋白全长由183-185个氨基酸构成,而前144个氨基酸为正确组装成衣壳二聚体结构所必须的部分。:N-末端自组装域(SA,aa 1~150)和C-末端聚精氨酸域(CTD,aa 151~183).SA主要执行自组装功能,且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CTD是一段无规则序列,对HBc的组装无影响的HBc-VLP的第145~183氨基酸序列富含精氨酸。
中国专利文献CN109529044A公开了一种肿瘤靶向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肿瘤靶向药物是通过采用靶向纳米载体包封阿霉素制备得到的,其中靶向纳米载体具有如下所述的氨基酸序列:HBc-144的第72-82位氨基酸用RGD序列替代,RGD序列两端分别通过连接肽与HBc-144的第77和83位氨基酸相连;还可在HBc-144的C端末尾连接聚组氨酸多肽。该专利文献说明书第[0075]段及说明书附图图3记载了采用该靶向纳米载体包封阿霉素后制备得到的肿瘤靶向药物在pH=5-8的磷酸盐缓冲液共孵育4-48h,于不同时间点取样计算释放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pH=7-8(接近生理pH)的条件下,在4-48h药物释放效率逐渐升高;在4h时药物释放效率即达10%左右;与pH=7和8的磷酸盐缓冲液共孵育24h时,药物的释放效率均已达30%左右。该专利文献CN109529044A公开的靶向纳米载体对药物的包封稳定性在接近生理pH的条件下稳定性较差,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乙肝病毒样颗粒纳米载体,该乙肝病毒样颗粒纳米载体是以HBc-170为主体构建得到的,该乙肝病毒样颗粒纳米载体可显著提高其包封药物后制备得到的包封复合物在生理条件下的包封稳定性,减少包封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释放率。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递药系统。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递药系统的纯化方法。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递药系统的纯度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递药系统的浓度检测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龙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龙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79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