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高速网络环境中提高通讯并发量的业务处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75303.4 | 申请日: | 2022-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00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金渊;史龙硕;尹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儒世纪(山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1/18 | 分类号: | H04L51/18;H04L5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鑫之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10 | 代理人: | 姚兰兰 |
地址: | 250010 山东省济南市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网络 环境 提高 通讯 并发 业务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高速网络环境中提高通讯并发量的业务处理方法及系统,包括S1,通过消息门户模块接收、缓存客户端的网络请求,并向客户端反馈处理结果;S2,通过请求池暂存消息门户模块存入的网络请求;S3,通过消息传递模块合并暂存请求,批量发送至消息代理模块,并取存量回应答消息反馈给消息门户模块;S4,消息代理模块将接收到的批量请求转交至消息处理模块进行异步处理;S5,消息处理模块拆分消息代理模块转交的请求,并调用具体业务处理模块进行处理。本发明是通过合并网络报文,同时将传统串行流程改为流水线式的并行流程处理,提高了网络和设备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提高网络并发量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尤其涉及在高速网络环境中提高通讯并发量的业务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传输速度飞速增长,有线网络速度已经普遍达到千兆甚至万兆水平。而在实际业务通讯过程中,服务器间常用HTTP协议作为应用层协议,在请求得到响应前,网络连接会话会一直保持,这样往往造成同时存在大量并发连接。加上通讯链路中防火墙、安全网关等安全设备的存在,维护如此多的并发连接存在巨大的资源开销,使得通讯瓶颈实际发生在并发连接数量的限制上,通过增加带宽并不能解决此问题。
以图2所示的一个常见业务系统为例,整个平台的构架在全千兆网络环境中,终端用户通过PC对平台进行使用。为保证平台安全,平台被切分为内外网两部分。将前端服务集群部署在外网环境,业务逻辑及数据存储部署在安全内网环境。内外网间通过一系列安全设备保障安全。内网使用一系列接口服务对外网提供业务服务。
图3所示的传统技术实施方式,外网消息门户直接调用内网业务服务,针对每一次客户请求,内外网间都要建立一个网络连接。并且,这个连接需要一直保持,直到整个服务过程结束。而在此期间,整个系统实际是在处理业务逻辑,而非在传输数据,这个连接仅仅在最开始传输请求和最后传输应答时才有网络数据传输,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空闲状态,在等待业务处理的结果。这些空闲状态的连接占用了大量资源,造成新的连接无法建立,系统也就无法为更多客户端提供服务。传统技术存在的这些问题,造成整个系统的瓶颈发生在网络并发量上,此时即使再提升网络传输速度,也无法提升系统服务能力。因此,如何通过短时间网络连接即可处理大量网络请求,实现提高通讯并发量是本发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高速网络中并发量的物理限制,提供在高速网络环境中提高通讯并发量的业务处理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是在高速网络环境中提高通讯并发量的业务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通过消息门户模块接收、缓存客户端的网络请求,并向客户端反馈处理结果;
S2,通过请求池暂存消息门户模块存入的网络请求,并等待消息传递模块对池中内容做下一步动作;
S3,通过消息传递模块合并暂存请求,批量发送至消息代理模块,并取存量回应答消息反馈给消息门户模块;
S4,消息代理模块将接收到的批量请求转交至消息处理模块进行异步处理,批量反馈应答池中暂存的先前已经完成的应答;
S5,消息处理模块拆分消息代理模块转交的请求,并调用具体业务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应答暂存至应答池。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一下步骤:
S11,消息门户模块接收客户端网络请求报文;
S12、在网络请求上增加标识,包括增加唯一标识和增加处理此请求的业务处理模块的标识;
S13、将加完标识的请求暂存至请求池;
S14、线程阻塞,等待应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儒世纪(山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旭儒世纪(山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53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