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地形和本土耐盐植物的圆环形土壤改良及种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76570.3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7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詹泸成;梁嘉颖;赵娜;辛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A01G22/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刘艳艳 |
地址: | 21002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地形 本土 植物 圆环 土壤改良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地形和本土耐盐植物的圆环形土壤改良及种植方法,包括:在土壤改良区域划定若干圆形区,在圆形区内开挖修整表层土壤,构造四周高中间低的漏斗状微地形;形成表层土壤盐分的环形分布;划定不同的土壤圆环区;在各圆环区分别种植适宜的耐盐植物,利用植物天然的促进入渗和减弱蒸发返盐效应,逐渐降低浅层土壤盐度;定期测量各圆环区土壤盐度,当满足目标经济作物的生境要求时,种植经济作物。本发明利用本土耐盐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渗透性,促进淡水入渗并压制盐分,利用植物冠层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集结,符合自然规律,具有较好的土壤脱盐效果和较低的实施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地形和本土耐盐植物的圆环形土壤改良及种植方法,属于盐碱地生物脱盐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土壤盐碱化是由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土壤盐分含量过高的环境问题,会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我国盐渍土总面积约为3.6×107 hm2,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和沿海地区,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和生态发展。
盐渍土的改良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水利工程措施、化学改良措施和生物改良措施。水利工程措施主要通过淡水洗盐,盐随水走,效果好,但受气候、水文条件限制,不适用降雨少和干旱的地区,维护成本高,且存在养分流失、土壤返盐的可能。化学改良措施主要利用化学改良剂改良土壤,以达到脱盐目的,但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且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改良措施主要通过种植耐盐植物修复盐渍土,成本低且节约水资源,改良效果显著。因此,一般认为生物措施是最绿色经济的土壤改良方法。但目前有关生物改良措施的原理主要聚焦于耐盐植物依靠本身对盐分胁迫的表观适应,通过泌盐作用达到土壤脱盐的效果,改良周期较长。因此,要研究一种周期短,成本低,简单易施的改良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微地形驱动水盐条件形成圆环形分布,并有效利用耐盐植物的根系生长提高土壤的入渗性,促进降水入渗,抑制蒸发返盐,提高淡水对盐分的压制能力,快速营造浅层土壤水低盐环境,以达到土壤改良目的的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微地形和本土耐盐植物的圆环形土壤改良及种植方法,包括:
在土壤改良区中划定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圆形区,在圆形区土壤表层开挖,构造四周高中间低的微地形;
在圆形区内形成表层土壤盐分的环形分布;
根据圆形区内不同半径处浅层土壤盐度情况以及本土不同耐盐植物的耐盐阈值,在圆形区内划定若干个圆环区;
在各圆环区分别种植适宜的耐盐植物,通过耐盐植物降低浅层土壤盐度;
当圆环区内土壤盐分条件满足目标经济作物生境要求时,将耐盐植物替换种植为经济作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形区的直径小于50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四周高中间低的微地形是指四周向中心倾斜的漏斗状连续微地形,微地形的坡度小于1: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圆形区内形成表层土壤盐分的环形分布,包括:在圆形区内,通过自然降水和/或人工灌溉,在微地形作用下,形成浅层土壤水盐分自中心往四周升高的梯度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圆形区内划定若干个圆环区,包括:测定圆半径上的浅层土壤盐度分布,根据本土不同耐盐植物的耐盐阈值,划定不同的土壤圆环区。
进一步的,在各圆环区分别种植适宜的耐盐植物,包括:根据耐盐植物的耐盐阈值和圆环区的土壤盐分含量选择适宜的耐盐植物种植到相应的圆环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65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传感器的低功耗电容阵列及其切换方法
- 下一篇:一种脑肿瘤摘除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