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板弹簧状态的预测装置以及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76641.X | 申请日: | 2022-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6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龙先军;韦珏宇;劳振海;谢雅琦;李骏;余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17/04;G01B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小雪 |
地址: | 545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板 弹簧 状态 预测 装置 以及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车辆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钢板弹簧状态的预测装置以及预测方法,包括钢板弹簧、检测线、驱动单元和控制终端,钢板弹簧上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检测槽,检测线在检测槽内延伸,驱动单元与检测线连接以驱动检测线在检测槽内伸缩,检测线上还布置有用于标志检测槽的长度的检测标识,钢板弹簧上布置有用于检测检测标识的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与控制终端信号连接,控制终端还信号连接有警示器。当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检测标识后向控制终端传输长度信号,控制终端根据检测线的长度可以判断出检测槽的长度,进而判断出相比于检测槽的初始长度的伸长量,并向警示器传输警示信号,有效减少板簧断裂故障的发生,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板弹簧状态的预测装置以及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钢板弹簧是中大型货卡车非独立悬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弹性元件,它是由若干片等宽但不等长和不等曲率(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的合金弹簧片组合而成的一根近似等强度的弹性梁,钢板弹簧能起到缓冲和减振的作用,纵向布置时还具有导向传力的作用,可省去汽车悬架中的导向装置和减振器。
钢板弹簧的结构强度对于车辆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其把车架与车桥用悬挂的形式连接在一起,裸露在车架与车桥之间,在汽车运动的过程中,承受车轮对车架的载荷冲击,因此钢板弹簧在加工完成后都会对其进行检测,保证其满足车辆行驶的需求。
钢板弹簧的材料为弹簧钢,一般延展性均>5%,一般达到9%。即在板簧发生断裂之前已被拉伸,长度发生变化,目前商用车板簧长度均在1500mm左右,延展长度可达75mm。在车辆长期行驶的过程中,板簧由于制造工艺或者载荷冲击的影响,板簧易发生永久变形以及刚度降低,严重时会发生断裂。现有钢板弹簧的强度方案均为被动处理,在钢板弹簧发生故障(断裂)后开至服务站进行更换,严重的需要救援车辆进行救助,严重影响驾乘人员的安全,因此如何对车辆的钢板弹簧的状态进行预测对车辆的安全行驶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板弹簧状态的预测装置,以在车辆行驶状态下对车辆的钢板弹簧状态进行预测,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钢板弹簧状态的预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板弹簧状态的预测装置,包括钢板弹簧、检测线、驱动单元和控制终端,所述钢板弹簧上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检测槽,所述检测线在所述检测槽内延伸,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检测线连接以驱动所述检测线在所述检测槽内伸缩,所述检测线上还布置有用于标志检测槽的长度的检测标识,所述钢板弹簧上布置有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标识的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所述检测传感器用于向所述控制终端传输所述检测槽的长度信号,所述控制终端还信号连接有警示器,所述控制终端用于接收长度信号并向所述警示器传输警示信号。
优选地,定义所述检测槽的长度为L,定义所述检测线的始端与所述检测槽的始端接触时检测线的伸缩量为D,定义所述检测标识的位置与所述检测线的始端之间的距离为M,0.04L≤M-D≤0.1L。
优选地,所述检测标识包括预警标识和示警标识,定义所述预警标识的位置与所述检测线的始端之间的距离为M1,定义所述示警标识的位置与所述检测线的始端之间的距离为M2,M1-D=0.05L,M2-D=0.09L。
优选地,所述检测标识为遮光件,所述检测传感器为光敏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预警标识的遮光度为50%,所述示警标识的遮光度为100%。
优选地,所述检测线的始端布置有感应元件,所述检测槽的始端还布置有所述检测线接触检测槽的始端时感应所述感应元件的感应传感器,所述感应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所述感应传感器用于向所述控制终端传输感应信号,所述控制终端用于接收所述感应信号并向所述驱动单元传输停止信号。
优选地,所述感应元件为磁性件,所述感应传感器为磁性感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66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