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热轧钢带免固溶退火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81570.2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8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军;林永昌;田勇;王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3/02 | 分类号: | B21B3/02;B21B37/74;B21B15/00;B21B45/06;B21B45/08;C21D8/02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轧钢 带免固溶 退火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不锈钢轧制及热处理工艺领域,提出了一种不锈钢热轧钢带免固溶退火生产方法。基于常规热轧工序关闭层流冷却流程,增设保温补热装置、保温罩和快速冷却装置;取消固溶退火酸洗工序中的固溶加热和快速冷却环节,直接进行酸洗。通过中间坯的补热保温,控制终轧温度于1000~1100℃,通过增设的保温罩,软化经加工硬化的组织,经快速冷却至500℃以下进行卷取,快速通过Cr碳化物析出的敏感温度区间,确保耐蚀性能。通过上述措施使热轧态的钢带获得与连续固溶退火产品类似的耐蚀性能及力学性能,并直接进行酸洗。本发明在大幅度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排放的同时,可减少钢卷的在库冷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锈钢轧制及热处理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锈钢热轧钢带免固溶退火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餐具、医疗器具、家具装饰、化工、造纸、能源环保等领域。奥氏体不锈钢热轧钢带在交付下游冷加工前需进行固溶退火处理。固溶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碳化物和各种合金元素完全均匀地溶解在奥氏体中,然后冷却,抑制碳化物的析出,以改善不锈钢的耐蚀性能,并软化组织,消除加工硬化。热轧工序的主要工艺流程为:连铸坯加热→粗轧高压水除磷→粗轧→飞剪切头尾→精轧高压水除磷→精轧→层流冷却→卷取→打捆、称重及喷印→入库;连续固溶退火酸洗工序的主要工艺流程为:上卷→开卷→夹送矫直→入口切头尾→焊接→固溶加热→快速冷却→烘干、破鳞及抛丸→酸洗→出口剪切→卷取→称重、打捆。
上述工艺固溶退火过程中,需将钢带从室温加热至固溶温度950~1150℃,不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同时还会排放大量的CO2气体。为实现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不锈钢热轧钢带的免固溶退火生产方法,通过热轧生产工艺的调整,使热轧态的钢带获得与固溶退火产品类似的耐蚀性能及力学性能,从而取消连续固溶退火酸洗工序中的固溶加热和快速冷却环节,直接进行酸洗。
发明内容
为达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效果,本发明提出一种不锈钢热轧钢带免固溶退火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不锈钢热轧钢带免固溶退火生产方法,基于常规热轧工序关闭层流冷却流程,增设保温补热装置4、保温罩7和快速冷却装置8;取消固溶退火酸洗工序中的固溶加热和快速冷却环节,直接进行酸洗;具体为,在粗轧机组3和飞剪5间的辊道增设保温补热装置4,对经粗轧机组3后的中间坯进行中间坯补热保温流程,提升其终轧温度;原层流冷却处加盖保温罩7以减少温降,使硬化的钢带组织完成软化;在保温罩7与地下卷取装置9间增设快速冷却设备8,快速冷却设备8根据地下卷取装置9卷取能力,控制冷却温度;经地下卷取装置9后的热轧钢卷冷却至室温后,运送至固溶退火酸洗线,不需要进行固溶退火处理,直接进行破鳞、抛丸及酸洗。
所述快速冷却装置8包括多组高压射流喷水冷却装置,高压射流喷水冷却装置设有多组喷水集管;每组喷水集管设有四对,于钢带输入侧为一对入口集管、于钢带输出侧为一对出口集管;每组的入口集管顺着钢带运行方向进行喷射,出口集管逆着钢带运行方向进行喷射,入口集管与出口集管间的其余两对集管垂直于钢带表面进行喷射,各组之间分开控制。
该不锈钢热轧钢带免固溶退火生产方法包括热轧工序和酸洗工序;热轧工序流程为:连铸坯加热→粗轧高压水除磷→粗轧→中间坯补热保温→飞剪切头尾→精轧高压水除磷→精轧→保温罩保温→快速冷却→卷取→打捆、称重及喷印→入库;经热轧工序后冷却至室温的热轧钢卷运至固溶退火线上直接进行酸洗工序,酸洗工序具体流程为:上卷→开卷→夹送矫直→入口切头尾→焊接→破鳞及抛丸→酸洗→出口剪切→卷取→称重、打捆。
所述热轧工序中的中间坯补热保温流程,控制终轧温度于1000~1100℃。
所述保温罩7对经精轧机组6轧制后的钢带的保温时间控制到15s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15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声乳化灌注组件
- 下一篇:标签识别模型的训练、识别图像标签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