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在厂房车间兼顾事故排风的变频通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93952.7 | 申请日: | 2022-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6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子云;朱甲;向月;戴一阳;张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宾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F7/013 | 分类号: | F24F7/013;F24F11/89;F24F11/65;F24F11/38;F24F11/74;F24F110/65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33 | 代理人: | 文莹森 |
地址: | 644000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临港***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在 厂房 车间 兼顾 事故 变频 通风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在厂房车间兼顾事故排风的变频通风系统,包括风机系统、感光热成像系统、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系统和生产安全控制系统,所述风机系统、感光热成像系统、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系统和生产安全控制系统均设置在厂房车间外墙上。该设在厂房车间兼顾事故排风的变频通风系统,能在发生污染物泄露时迅速判定泄露区域,通过警报告诉工人,提醒工人迅速离开该区域,并自动选择排烟方案,实现高效排烟动作,最大程度地保证工人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安全,而在未发生污染物泄露时,根据厂房热量变化,和对重点通风区域的判定,变频适应风量变化,智能选择通风方案,从而在高效通风除热的同时,实现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频通风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设在厂房车间兼顾事故排风的变频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经济发展迅速,化工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对化工品的体量需求越来越大,而化工企业所使用的生产工艺往往会产生有毒性和腐蚀性的化工物质,其会对人员和设备产生损害,有可能造成易燃易爆物料的泄露,化工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和高压,也更有可能造成火灾和爆炸,这也使得该类厂房车间具有体量巨大,且相对封闭的特点,厂房车间内有大量余热,余湿,污染气体散发,因而通风设计是厂房车间整体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一些化工企业在建设时未按照化工工艺流程的需要和国家规范来设计厂房,或者由于客观原因,厂房的布局和结构无法达到要求,这样的企业存在通风、泄漏、泄压、爆炸和火灾等先天性的安全隐患,而对于一些中小型化工企业,由于专业限制,许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安全培训,不熟悉操作过程,同时责任制度、监管机制以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安全措施的不完整,导致通风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现有的措施通常是机械通风为主,自然通风为辅,根据工艺的要求选择是否需要局部通风,和自然通风为主,机械通风为辅,在重点可能出现的污染区域设置局部通风两种方式,采用的的设备主要为排气扇和轴流风机,自动化程度低,不对风机的风速进行风量匹配控制且对气流组织没有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在厂房车间兼顾事故排风的变频通风系统,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解决了采用的的设备主要为排气扇和轴流风机,自动化程度低,不对风机的风速进行风量匹配控制且对气流组织没有高的要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设在厂房车间兼顾事故排风的变频通风系统,包括风机系统、感光热成像系统、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系统和生产安全控制系统,所述风机系统、感光热成像系统、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系统和生产安全控制系统均设置在厂房车间外墙上。
进一步,所述风机系统包括四组双向变频风机,分别为第一双向变频风机组、第二双向变频风机组、第三双向变频风机组以及第四双向变频风机组。
进一步,所述生产安全控制系统包括生产安全控制器、信号传输线和风机控制线。
进一步,所述第一双向变频风机组、第二双向变频风机组、第三双向变频风机组以及第四双向变频风机组均安装于厂房车间外墙上,四组所述双向变频风机均贯穿厂房车间外墙,连同室内与室外。
进一步,四组所述双向变频风机空间布局上呈对称分布,四组所述双向变频风机的工作模式包括送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四组所述双向变频风机均通过风机控制线连接生产安全控制器。
进一步,所述感光热成像系统包括感光热成像探头支架、感光热成像探头本体、第一反光带和第二反光带,所述感光热成像探头本体通过信号传输线与生产安全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所述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系统包括四个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探头,分别为第一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探头、第二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探头、第三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探头和第四污染物浓度感应报警探头。
进一步,所述第一反光带和第二反光带将厂房车间外墙的空间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区域左上、区域右上、区域左下和区域右下,且区域左上和区域左下与区域右上和区域右下的两条中心线,分别为第一中心线和第二中心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宾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未经宜宾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939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波导耦合的双悬臂倒锥模斑转换结构
- 下一篇:智能驾驶系统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