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越既有铁路线的钢桁梁拖拉安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97470.9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7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孙夏峰;朱树成;李明汭;张伟;房益丰;李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21/06;E01D6/00;E01D101/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王春云 |
地址: | 214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越 既有 铁路线 钢桁梁 拖拉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钢桁梁拖拉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越既有铁路线的钢桁梁拖拉安装方法,所述钢桁梁在既有线路一侧进行整体拼装,并在钢桁梁前端拼装拖拉导梁。当拖拉导梁前端到达第二桥台时,启顶前端节点并安装滑块继续拖拉直至下一节点到达第二桥台,启顶该节点并安装滑块,拆除其前端拼装梁后继续重复拖拉。直至拖拉导梁前端节点位于第二桥台上,利用三向千斤顶启顶钢桁梁并落梁就位与未灌浆支座连接。当前端的拼装梁近第一桥台一侧拖拉至第二桥台后,即后端的拼装梁或钢桁梁也到达了第二桥台处,此时及时将前端的拼装梁拆除。如此,第二桥台一侧铺设安装的拖拉轨道只需要长度大于拼装梁即可,因此提升了工艺适性,并且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桁梁拖拉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越既有铁路线的钢桁梁拖拉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背景:我国高铁发展迅速,高铁网纵横交错,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后建高铁线路往往需要与既有线路交叉,钢桁梁作为新建高铁跨越既有线路的一种结构形式,其拖拉施工方法可有效减少对既有线路运行的影响,最短时间跨越既有线路。
申请号为200710168601.3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钢桁梁纵向多点连续拖拉施工方法,它是在钢桁梁的前端设置前导梁,在桥梁墩身之间设置钢桁梁散拼施工平台支架,利用跨线门吊散拼钢梁杆件成整体节间,然后多点同步连续拖拉钢桁梁及前导梁前移,并在空出的散拼支架上继续拼装钢桁梁节间杆件,之后继续多点同步连续拖拉钢桁梁前进n个节间,如此循环,直至完成钢桁梁的架设。其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岸上支架上拼装钢梁,有条件做到工厂化作业,避免因雨季、冬季对钢梁焊接、高强螺栓施拧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可以更好的保证质量,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目前使用导梁拖拉钢桁梁跨越时,当钢桁梁完成横跨两岸的桥墩,导梁整体已经跨越至对岸,再对导梁整体上进行分节拆除。其存在两种问题:1、当对岸空间局促时,无法容纳导梁整体的空间,按照现有工艺导梁将无法完全被拖拉至对岸,导致无法实现钢桁梁的跨越;2、由于保证拖拉的稳定,需要在两岸铺设轨道,钢桁梁和导梁整体在轨道上移动,而轨道最终将会被拆除。而现有的拖拉工艺,导梁需要整体拉至对岸,因此对岸铺设轨道的长度要大于导梁的长度,最终还要拆除轨道,浪费了施工成本。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跨越既有铁路线的钢桁梁拖拉安装方法,减少对岸铺设轨道的长度,降低施工成本,能够适应对岸空间局促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跨越既有铁路线的钢桁梁拖拉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既有铁路线两侧安装桥台,分别为第一桥台和第二桥台;
S2.在第一桥台和第二桥台互相远离的一侧安装拖拉轨道;
S3.钢桁梁设置在第一桥台一侧的拖拉轨道上,并在钢桁梁近第二桥台端安装拖拉导梁,其中拖拉导梁由多节拼装梁组成;
S4.在钢桁梁底部和拖拉导梁的底部拼装节点处安装一组滑块,并且,滑块与拖拉轨道连接;
S5.通过驱动装置拖动钢桁梁和拖拉导梁朝第二桥台方向移动;
S6.当拖拉导梁和钢桁梁下方的滑块离开第一桥台时,将滑块依次拆除;
S7.当拖拉导梁前端到达第二桥台时,起顶拖拉导梁前端,在对应处安装滑块,对应的滑块与第二桥台侧的拖拉轨道连接;
S8.继续拖动钢桁梁和拖拉导梁,直至拖拉导梁的前端的拼装梁节点处到达第二桥台,起顶该节点,在节点处安装滑块,对应的滑块与第二桥台侧的拖拉轨道连接,拆除该节点前端的拼装梁;
S9.重复步骤8,直至钢桁梁与拖拉导梁连接处的节点到达第二桥台,拆除最后的拼装梁;
S10.起顶钢桁梁落梁就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974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