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异质结构镍钴氮化物纳米片阵列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00176.9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1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作锋;刘璇;牛艳丽;巩帅奇;熊登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B11/091 | 分类号: | C25B11/091;C25B3/07;C25B3/23;C25B1/04;B82Y4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刘燕武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氮化物 纳米 阵列 功能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异质结构镍钴氮化物纳米片阵列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可溶性镍盐、可溶性钴盐、尿素和氟化铵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均匀溶液,再转移至含有碳布的反应釜中,水热反应,得到负载于碳布上的镍钴双金属前驱体;(2)取负载于碳布上的镍钴双金属前驱体置于氨气氛围中高温氮化,即得到目标产物双功能电催化剂。本发明基于原位生长策略和异质结纳米片的阵列结构,有利于快速的电子转移,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异质结界面的电子相互作用和不同组分的协同作用,从而有利于材料的催化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异质结构镍钴氮化物纳米片阵列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背景技术
由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开发环境友好型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氢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载体,因为它具有较高的重量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性。在各种制氢策略中,电化学水分解特别有吸引力,它可以由可再生电能提供如太阳能和风能。电化学水分解可分为两个半反应,阳极的析氧反应(OER)和阴极的析氢反应(HER)。然而,水电解系统通常需要相当大的过电位,特别是由于阳极OER缓慢的动力学。此外,在阳极产生的氧气不仅价值较低,而且可能与在阴极产生的H2气体混合交叉,从而导致危险的氢氧混合爆炸。针对上述问题,采用醇类、肼类、尿素、5-羟甲基糠醛等易氧化分子进行阳极有机小分子氧化反应,替代传统OER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此外,未回收的PET废料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因此,如何提高PET塑料回收率,将其增值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十分有意义的。PET通过化学水解获得的两种单体,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将PET废弃塑料通过电催化重整方式升级为增值化学品,将是一项十分有意义和经济收益的工作。其中,乙二醇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小分子,应用广泛价格低廉,且比水更容易电氧化。因此大量的工作集中在将乙二醇选择性氧化成乙醇酸、甲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在这些产物中,甲酸或甲酸盐是制药、皮革和制革行业的重要化学原料。此外,甲酸由于其高功率密度是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的能量载体。因此,乙二醇氧化被认为是清洁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氢气生产与增值化学产品的替代半反应,这增加了由较少能量输入驱动的整个电化学过程的经济价值。然而,电化学乙二醇氧化仍仅限于贵金属基催化剂,如钯、铂、金及其合金。开发高活性和坚固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用于将乙二醇氧化成甲酸等增值化学品是非常需要的,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发明也正是基于上述讨论而提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异质结构镍钴氮化物纳米片阵列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得益于原位生长策略和异质结纳米片的阵列结构,其有利于快速的电子转移,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异质结界面的电子相互作用和不同组分的协同作用,从而有利于材料的催化活性。
本发明中规则排布的纳米片阵列结构有利于加速催化反应的扩散传质、加速累积气泡的快速脱附以具有及大的比表面积,从而使得活性位点充分暴露;异质结界面的电子相互作用和不同组分的协同作用,可有效提高催化活性。所涉及到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成本低,易操作且其在碱性电解液中具有良好的乙二醇氧化反应(EGOR)和析氢(HER)电催化性能,可以较高的效率选择性将乙二醇氧化为增值的甲酸盐。将所制备的异质结催化剂分别用作阴阳极,可在较低的电压输入下,在阴阳极同时高效生产增值化学品。将PET塑料电催化升级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甲酸盐是一种绿色经济可持续的策略,在能源转换和环境治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提供了一种具有异质结构镍钴氮化物纳米片阵列的双功能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可溶性镍盐、可溶性钴盐、尿素和氟化铵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均匀溶液,再转移至含有碳布的反应釜中,水热反应,得到负载于碳布上的镍钴双金属前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01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