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铅无铁化冶炼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05055.3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8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7/02;C22B5/10;C22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300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循***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铅无铁化 冶炼 生产 方法 | ||
一种再生铅无铁化冶炼生产方法,属于有色金属冶炼技术领域。配料:按重量百分比分别称取,铅烟尘为0‑15%,还原煤为3‑10%,其余为铅膏;混料:将称重的铅膏、铅烟尘和还原煤置于混料机中,进行混料,获得均匀混合料;熔炼:混合料通过皮带输送机送至熔炼炉炉顶加料箱,经加料箱下部的螺旋给料机将物料输送到熔炼炉内进行熔炼,烟气达标排放:熔炼过程中,烟气经余热系统、除尘系统、脱硫系统处理,达标后排入大气;生成金属铅:混合料经过熔炼产生金属铅、熔炼渣;金属铅通过放铅口排出;熔炼渣通过放渣口排出。优点:工艺流程短、不需要加铁屑或铁矿石及石灰石,产渣量低≤15%,铅回收率高、生产能力高、原料无需制粒、操作简单、高效节能、环境友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色金属冶炼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再生铅无铁化冶炼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和电动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每年产生的废旧铅酸蓄电池量高达60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成为一个巨大的可回收再生铅资源。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再生铅产量占铅总产量的比例高达 90% 以上,而我国再生铅产量占比仅 40%左右。回收再生铅资源有利于环保,消除了铅酸蓄电池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再生铅行业的发展是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再生铅回收主要是针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处理。先将废旧铅酸蓄电池经破碎、分选,然后分离出铅栅网、铅膏、塑料及隔板四种组分。其中,含铅的物料即铅栅网、铅膏通过熔炼锅低温熔化和熔炼炉熔炼进行再生。
处理铅栅网:一般经过简单重熔和调整成分,生产成铅基合金供蓄电池厂使用;
处理铅膏:铅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铅和铅的氧化物,处理时需要进行高温还原熔炼,然后生产成粗铅;在处理过程中要考虑铅的回收和硫的污染治理利用,因此处理难度较大。
铅膏还原熔炼的再生铅处理方法,国内一般采用传统的反射炉、鼓风炉、短窑、侧吹或底吹熔炼的方法进行回收处理,所述的方法存在工艺落后、熔炼渣量高一般占铅量的20-30%,渣含铅高达3—8%,烟气量大、环保治理困难、资源利用率低等缺点。
国外一般采用的预脱硫-低温还原熔炼工艺,其存在预脱硫成本高、且脱硫转化率不足90 %,脱硫铅膏熔炼时仍需加入一定量的铁屑,脱硫过程中产出的副产品硫酸钠或硫酸铵销路差、价格低、流程长、投资大等缺点。
铅膏还原熔炼中常使用铁屑作为还原剂,其目的是使金属铁与硫酸铅、硫化铅反应生成硫化铁等铁的化合物将铅置换出来。铁屑以铸铁屑最佳,由于铸铁工件生产而产生的铸铁屑量少、市场紧俏,价格高。高价的铁屑作为铅熔炼的还原剂应用到生产中,使再生铅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不利于再生铅规模化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铅无铁化冶炼生产方法,解决铅膏及含铅废料在冶炼过程中大量使用铁屑,冶炼渣中含铅高,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配料:根据冶金配料要求,按重量百分比分别称取铅膏、铅烟尘和还原煤;其中,铅烟尘占总量的0-15%,还原煤占总量的6—10%,其余为铅膏;
步骤2、混料:将称重的铅膏、铅烟尘和还原煤置于混料机中,进行混料,获得均匀混合料;混合料水分小于10%;
步骤3、熔炼:混合料通过皮带输送机送至熔炼炉炉顶加料箱,经加料箱下部的螺旋给料机将物料输送到熔炼炉内进行熔炼,熔炼过程分为弱氧化熔炼阶段和还原熔炼阶段两个阶段进行;
步骤4、烟气达标排放:熔炼过程中,烟气经余热系统、除尘系统、脱硫系统处理,达标后排入大气;其中,余热系统对烟气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除尘系统对熔炼过程中的铅烟尘进行处理;脱硫系统对对熔炼过程中烟气进行脱硫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苏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50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