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07568.8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80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杰;常鑑豪;吕涛;翁家清;高汉;旺加;黄道宏;贺牧侠;杜胜华;谭振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自治区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 |
主分类号: | E02B7/00 | 分类号: | E02B7/00;E02B8/06;E02B3/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周俊;陈家安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就地 采用 天然 淤积 不良 细砂 构筑 均质砂坝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坝包括基岩层(9)、形成于基岩层(9)之上的天然砂卵石层(10)、形成于天然砂卵石层(10)之上的天然淤积细砂层(14)、以及填筑于天然淤积细砂层(14)之上的填筑细砂层(16),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按百年一遇水库回水曲线取用砂坝防护工程设计水位(1),并考虑安全超高;
S02、选择枯水季节初期时段启动砂坝主体工程施工,并在砂坝坝后的上游区间来水沿程分级临时拦蓄;
S03、在紧邻砂坝坝外坡趾外侧设置防坝外坡趾地基淘陷及坝前水平防渗铺盖的沉积区(11),沉积区(11)垂直于坝轴线方向宽度不小于30m;
S04、砂坝靠岸山体坡脚内开凿石槽,设置砂坝施工期导流涵洞,砂坝工程建设完成后转为排洪涵洞(8);
S05、以天然淤积细砂层(14)为施工基础,将原地面线(15)以下的、砂坝坝内外坡趾线以外的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开采上坝,施工形成填筑细砂层(16),在坝内坡趾后50m禁脚地以外设置取土坑(5),填筑量不足时开采取土坑(5)储量补充,填筑至砂坝坝顶(19)止;在对沉积区(11)内的级配不良细砂进行开采时,至天然砂卵石层(10)深度时停止开采;在对砂坝坝内坡趾以外至50m范围以内开采级配不良细砂时,需确保天然砂卵石层(10)之上的级配不良细砂覆盖层厚度不小于7m;
S06、进行砂坝坝外坡趾的清基、砌筑,将坝外坡趾处天然砂卵石层(10)下挖至少1.5m,并施工坝外护坡基础(12);
S07、在与砂坝坝体填筑上升的同时,进行砂坝外侧护坡和坝腰马道(18)以及砂坝内侧的护坡施工;砂坝外侧护坡的坝顶(19)外坝肩至设计水位(1)的坡比为1∶2.5,设计水位(1)至坝腰马道(18)的坡比为1:3,坝腰马道(18)至坝外坡趾的坡比为1:3.5;
S08、砂坝坝端部与岸边山岩体相接处,进行防渗过渡段、防绕渗凹槽施工;
S09、砂坝基本完工后,在垂直于砂坝坝轴线(2)的沿线上设置至少一排坝体内渗透水位观测管(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5中,填筑细砂层(16)的每层填筑厚度不大于0.6m,并逐层压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6中,坝外护坡基础(12)采取干砌块石结构,护坡基础(12)底必须深入天然砂卵石层(10)顶面线以下1.5m,使护坡基础(12)整体横向直线等高程水平布置,顶面横向布置与砂坝坝轴线(2)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7中,坝腰马道(18)采用水平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砂坝外侧护坡采用块石护坡(13),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砂卵石反滤层(131)、碎石垫层(132)和干砌块石层(133),其中护坡基础(12)部位的砂卵石反滤层(131)与天然砂卵石层(10)相联接时水平联接长度不小于1.5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砂坝坝腰区段填筑时设置排水溢出带(17),略向外侧倾斜,其外端头与砂卵石反滤层(131)衔接联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7中,砂坝内侧护坡坡比为1∶2.75,采用草皮护坡(20),坝内坡趾区域设置排水棱体(21),坝内坡趾与坝内侧的取土坑(5)之间设有禁脚地(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就地采用天然淤积级配不良细砂构筑均质砂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8中,砂坝坝端部与岸边山岩体相接处,设置不同介质壤土过渡段(6),改由人工夯实,坝轴线(2)方向宽度不小于5m,与原地面线(15)壤土层相接时,需除原地面内表土腐殖层,抵触端点为山岩时,需采取防绕渗措施,需要在山岩体上至少开凿一道竖向凹槽,凹槽范围首先人工分层填筑和夯实壤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自治区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自治区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756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