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侧面开口式车身纵梁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11838.2 | 申请日: | 2022-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758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山;杨忠;王玮;赵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7/02 | 分类号: | B62D27/02;B62D25/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吴兴伟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侧面 开口 车身 | ||
本发明涉及车身骨架,具体涉及一种侧面开口式车身纵梁。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面开口式车身纵梁,所述纵梁呈“几”型,前端内侧与门槛连接,后端与后纵梁连接;且纵梁外侧面为开口;在垂直开口方向设有“工”型梁。本发明的侧面开口式车身纵梁实现了不增加零件和铸件壁厚的情况下,车身纵梁结构刚强度高,生产工艺简化,重量及成本更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底盘,具体涉及一种侧面开口式车身纵梁。
背景技术
铝合金在车身结构件的应用逐渐增加,下车体骨架复杂结构件通常采用铝合金一体铸造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车身铝合金铸件因其较薄的壁厚普遍采用高真空压铸成型,该工艺成型的铸件均是开口状,和车身纵梁需封闭结构矛盾,目前已量产车型主要采用增加封板或增加铸件厚度实现车身性能提升,与轻量化和经济性目标背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刚度好、轻量化的车身纵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面开口式车身纵梁,所述纵梁呈“几”型,前端内侧与门槛连接,后端与后纵梁连接;且纵梁外侧面为开口;在垂直开口方向设有“工”型梁;在水平方向上,“工”型梁的上平梁的向外延伸超出下平梁的外侧,下平梁向内延伸超出上平梁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工”型梁的下平梁内侧向下弯折形成第一立梁,第一立梁下端向外侧弯折形成水平梁,所述第一立梁和水平梁形成“L”形梁。
其中,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工”型梁的下平梁向外延伸超出水平梁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工”型梁和“L”型梁上沿水平方向设有若干加强筋。
具体的,所述“工”型梁的上平梁的外侧向上折弯形成第二立梁。
优选的,所述立梁、“工”型梁、“L”型梁和加强筋采用铝合金高真空压铸一体成型。
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二立梁用于与侧围连接,位于“L”型梁内侧最下方的加强筋用于与地板搭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车身纵梁主体结构中,“L”型梁靠车内布置,利于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还设置有加强筋,不仅加强纵梁主体结构,还可与地板搭接;“工”型梁位于“L”型梁上方并靠车外布置,利于提升车内空间,“工”型梁可显著增加白车身弯曲刚度;第二立梁与侧围总成连接,纵梁侧面无封板加强,从而优化与侧围多层搭接带来的工艺性问题。本发明的侧面开口式车身纵梁实现了不增加零件和铸件壁厚的情况下,车身纵梁结构刚强度高,生产工艺简化,重量及成本更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为车内向车外方向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局部图;
图3为本发明“工”型梁;
图4为本发明“L”型梁
图5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中标记:1-纵梁,2-“工”型梁,3-“L”型梁,4-加强筋,5-第二立梁,6-地板,7-第一立梁,8-上平梁,9-下平梁,10-水平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本发明车身纵梁1呈“几”型,且纵梁1外侧面为开口;在垂直开口方向设有“工”型梁2;在水平方向上,“工”型梁2的上平梁8向外延伸超出下平梁9的外侧,下平梁9向内延伸超出上平梁8的内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和5所示,所述“工”型梁2的下平梁9内侧向下弯折形成第一立梁7,第一立梁7下端向外侧弯折形成水平梁10,所述第一立梁7和水平梁10形成“L”形梁3。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工”型梁2的下平梁8向外延伸超出水平梁10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18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
- 下一篇:基站、清洁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