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漏装置及检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14978.5 | 申请日: | 2022-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3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声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赛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成都朗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319 | 代理人: | 王镜 |
地址: | 412000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黄***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漏装置及检漏方法,涉及电池铝塑膜破损检测技术领域。其包括缸体、固定于缸体内部的活塞、固定于活塞下部的吸盘、和设于活塞上部的堵头;堵头和活塞内部均开设有连通为一体的空气通道,空气通道上部设有用于连接抽真空装置的连接头;活塞的下部和吸盘之间形成一个可随真空状态的通断而扩张和收缩的吸附腔体,吸附腔体与空气通道连通;缸体下部包括一个在所述吸附腔体处于收缩状态时,可对处于缸体下部的待检测电芯起抵挡作用,从而抵挡电芯上移的抵挡平面。本申请通过直接检测的方式,结构简单、检测方法简单,检测准确率高,不会出现漏检、错检的情况,且能有效避免吸盘印的问题,还大大降低了生产和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铝塑膜破损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漏装置及检漏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相比普通的电池,锂电池更低碳环保、使用寿命更长,而且锂电池重量轻、比能高,对高温和超低温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正是由于锂电池具有众多的优点,其在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锂电池生产中,通常存在锂电池的破损泄露和鼓包现象,对其性能和安全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生产中通常会对成品锂电池进行破损检漏。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检漏装置来检测电池是否破损。如申请号为201810064866.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池检漏装置以及电池检漏方法”,其包括设于密封腔体内的检测吸盘结构,而检测吸盘结构包括吸盘本体、设于吸盘本体吸附端的第一吸附腔体结构、和设于吸盘本体的吸附端且位于第一吸附腔体结构内的第二吸附腔体结构,在进行检漏时,第一吸附腔体结构为真空状态、第二吸附腔体结构为真空状态或常压状态,密封腔体为加压状态。由于第一吸附腔体结构为真空状态,其通过对密封腔体结构、第一密封腔体结构、第二密封腔体结构三者的压力状态调节,来实现对块状电芯的泄露问题进行检测。
申请人发现,该种电池检漏装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如下众多的弊端:
1、由于设有两个吸附腔体,分别通过两套抽真空结构对两个吸附腔体抽真空,且整个检漏装置也设于密封腔体内,即需要分别对密封腔体和两个吸附腔体分别进行压力调节,操作复杂,对三个腔体的压力状态不易调节到合适的状态,检测的成功率较低;
2、当出现电池表面破损时,吸盘无法拉扯开电芯表面的铝塑膜,因此无法在破损口与吸盘唇之间打开气路通道,从而无法在吸盘处形成鼓包,导致出现破损时而无法检测到,因此存在检测不精准的情况,容易出现错检、漏检的现象;
3、由于包括多组抽真空装置、多个吸附腔体,且包含活塞外筒和活塞内筒的特殊结构,使得在检测时,由于橡胶吸盘被向上吸附,从而使活塞的下表面直接抵住铝塑膜表面,因此使得检测结束后,在电芯的表面会产生吸附痕迹(即吸盘印),使电芯外表面变形,影响电芯的正常使用,严重时甚至使电芯报废;
4、由于吸附腔体设置结构不合理,导致在检测完成后,即使关闭了抽真空装置,吸附腔体内部由于处于完全真空状态,使得橡胶吸附件内部完全紧紧地吸附在一起而无法打开,影响使用;
5、由于包括多组抽真空装置,当检测比较软的电芯时,即使电芯不存在破损,也会导致抽真空力度过大而形成鼓包,出现正常电芯被误判为破损的情况;
6、结构复杂,包括活塞内筒、活塞外筒、和多组抽真空装置,且橡胶吸附件的结构也较为复杂,整个装置制作成本高,使用、维护较也为不便。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漏装置及检漏方法,其无需将吸盘置于密封腔体内,可直接进行检漏,检测准确度高,不会出现误检、漏检的情况;解决了正常电芯的吸盘印的问题;且其结构更加简单;大大降低了生产和检测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赛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赛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49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