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辊底炉的超密辊距炉辊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15001.5 | 申请日: | 2022-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55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张久林;李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1D9/08;C21D9/54;C21D1/7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李彦 |
地址: | 20199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辊底炉 超密辊距炉辊 组装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在其内机械移动炉料的炉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辊底炉的超密辊距炉辊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一种用于辊底炉的超密辊距炉辊组装置,包括炉墙(11)和炉壳(12),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支撑方箱(21)、第二支撑方箱(22)、传动端组件(31)、传动端盖板(32)、自由端组件(41)、自由端固定板(42)、自由端盖板(43)和炉辊(5),传动端组件(31)嵌设并固定在第一支撑方箱(21)的敞口内;自由端组件(41)嵌设在第二支撑方箱(22)的敞口内。一种用于辊底炉的超密辊距炉辊组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按如下步骤依次实施:①输料;②冷却。本发明装拆方便,适应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其内机械移动炉料的炉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辊底炉的超密辊距炉辊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辊底炉也称辊底式热处理炉,一般用于钢板、钢管、型钢和线材的退火、正火、调质、淬火及回火处理,使用时,辊底炉通过炉辊及其传动装置实现待加热钢料在炉内的传送。辊底炉炉辊的辊距需根据钢料尺寸、重量、最高炉温以及待选的炉辊材质、炉辊外径来计算,辊距过大时,钢料端部悬臂长,高温下挠度大,容易碰撞炉辊而影响钢料的顺利通过,有的甚至穿到炉辊下面,影响生产;辊距过小,则炉辊数量多,增加投资,同时辊距还受到轴承座、链轮等外形尺寸的限制。
目前,常规辊底炉的炉辊安装布置情况一般为:炉辊用于支撑和传送炉内待加热的钢料,各个炉辊分别由固定端轴承座和自由端轴承座支撑,各个炉辊在传动链轮的传动下转动,两侧的固定端轴承座和自由端轴承座分别固定安装在炉壳钢结构上,炉壳钢结构同时还用于支撑炉墙,固定端轴承座和自由端轴承座还具有严格的气密性,防止炉内气氛溢出,各个炉辊在炉长方向上均匀布置,其辊距满足辊底炉的相关工艺要求。
对于小型辊底炉或实验辊底炉来说,炉膛设计尺寸较小,且待加热钢料的尺寸和重量也较小,但炉子的加热工艺要求(如加热温度等)却和常规辊底炉一致。这种辊底炉的炉辊辊径较小,按照加热工艺要求计算出来的辊距也很小,采用常规辊底炉炉辊及传动装置的形式,将无法实现,主要原因如下:1. 常规炉辊轴承座采用滚动轴承,且轴承座还需考虑密封性、冷却结构(包括水冷腔、冷却翅片等),轴承座尺寸偏大,如果炉辊辊距过小,会造成相临轴承座的干涉;2. 炉辊两侧均需穿出炉墙,炉辊辊距过小会造成炉墙开孔过密,一方面影响炉墙的密封性,另一方面炉辊辊轴穿出炉墙位置的绝热结构很难设计;3. 如果炉辊辊距过小,会造成相临传动链轮的干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装拆方便、适应性强、使用寿命长的热处理设备,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辊底炉的超密辊距炉辊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用于辊底炉的超密辊距炉辊组装置,包括炉墙和炉壳,炉壳贴覆在炉墙的外侧壁上,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支撑方箱、第二支撑方箱、传动端组件、传动端盖板、自由端组件、自由端固定板、自由端盖板和炉辊,
炉墙相对的两侧各设一个墙孔,所述墙孔和炉墙的底面平行,炉壳正对炉墙墙孔处各设一个壳孔,所述壳孔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墙孔的高度;
第一支撑方箱和第二支撑方箱这两者的横截面都为由顶箱和底箱通过竖箱连接的“匚”形,第一支撑方箱依次嵌设入炉壳一侧的壳孔内及炉墙的墙孔内,第二支撑方箱依次嵌设入炉壳另一侧的壳孔内及炉墙的墙孔内,且第一支撑方箱和第二支撑方箱这两者以敞口相对设置;
传动端组件嵌设并固定在第一支撑方箱的敞口内,传动端盖板盖在传动端组件上,传动端盖板和传动端组件的贴合处设有密封圈以密封传动端组件的内部腔体,传动端盖板上设有观察孔以观察传动端组件内部腔体中各部件的运行情况;
自由端组件嵌设在第二支撑方箱的敞口内并通过自由端固定板固定在第二支撑方箱竖箱上,自由端盖板盖在自由端固定板上,自由端盖板和自由端固定板的贴合处设有前密封圈,自由端盖板和第二支撑方箱竖箱的贴合处设有后密封圈,以防止炉内气氛溢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50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