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流式流化床生物水解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19678.6 | 申请日: | 2022-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57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如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博泛特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朗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62 | 代理人: | 邱晓琳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流 流化床 生物 水解 反应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流式流化床生物水解反应器,包括四周下向流反应室,上升接触室,搅拌单元,布水装置,布泥装置和顶部导流单元;上升接触室同轴设置在四周下向流反应室的内部,水流流道内分布有聚酯多孔填料;搅拌单元设置在上升接触室内形成从下往上的提升水流;布水装置安装在上升接触室的外侧;布泥装置安装在四周下向流反应室的内侧底部,位于上升接触室的下方;四周下向流反应室的顶部安装有顶部导流单元。本发明通过内外两室四周环状流化状态增加传质效率提高生物降解反应能力,反应废水流态由中心导流筒上升水流均匀至四周下向水流形成的内循环,形成高高径比的反应器,占地面积减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水解领域,具体为一种环流式流化床生物水解反应器。
背景技术
水解酸化是污水生物处理厌氧三阶段理论的第一、二阶段,水解是微生物通过释放自由胞外酶和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完成生物催化氧化反应,将悬浮性固体有机质转变为溶解性有机底物,将难降解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酸化则是在胞内酶作用下将进入发酵菌的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分解为各种挥发性脂肪酸VFA,如乙酸、丙酸、丁酸以及乳酸等。通过池中兼氧菌的分解,使污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易生化的物质,不溶性物质水解为可溶性物质,提高废水的B/C比,既有利于后续好氧处理,又可去除部分COD。
水解后废水进入缺氧池。在缺氧的条件下,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各种低分子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以回流混合液中的硝酸盐作为电子最终受体,使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达到脱氮的目的。控制缺氧池溶解氧浓度低于0.5mg/L,池内设有潜水搅拌机,在这里回流的含硝态氮的污水和回流污泥与进水充分混合,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利用进水中的碳源,完成反硝化作用,使硝态氮还原为氮气并从水中溢出,从而实现去除总氮的目的,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总排放口的总氮含量,减少接纳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完成反硝化反应的污水直接进入好氧活性污泥池,好氧段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器,经过鼓风机加压的空气通过微孔曝气器形成大量的细小气泡,在气泡与水的接触中,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为池内微生物提供氧气,在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污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H2O和CO2,并有小部分合成微生物体,使得池内微生物得以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通过后续的沉淀池以剩余污泥的方式排出池外。
现有常用的推流式水解反应器去除效果不是很高,泥水混合不够充分,且需要很大的占地面积,导致水解效率不高的同时成本还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流式流化床生物水解反应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难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环流式流化床生物水解反应器,包括:
四周下向流反应室;
上升接触室,所述上升接触室同轴设置在四周下向流反应室的内部,所述上升接触室上下贯通,顶部底部和四周均与四周下向流反应室的内壁间隙设置形成水流流道3,水流流道3内分布有聚酯多孔填料9;
搅拌单元,所述搅拌单元设置在上升接触室内形成从下往上的提升水流;
布水装置5,所述布水装置5安装在上升接触室的外侧,顶部通过提升泵连接废水;
布泥装置11,所述布泥装置11安装在四周下向流反应室的内侧底部,位于上升接触室的下方;
顶部导流单元,所述四周下向流反应室的顶部安装有顶部导流单元,所述顶部导流单元位于上升接触室的顶部并能对水流进行向下或向外的导向。
根据优选方案,上升接触室包括中心导流筒1和伞形导流板10,所述中心导流筒1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倾斜向下的伞形导流板10。
根据优选方案,四周下向流反应室包括筒体2和周边导流板12,所述筒体2内侧壁底部环绕设置有倾斜向上的周边导流板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博泛特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博泛特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96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