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污控制方法、排污控制装置和马桶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26275.4 | 申请日: | 202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7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林孝发;林孝山;林山;许荣荣;刘祖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科牧智能厨卫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D11/00 | 分类号: | E03D11/00;E03D1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郑艳;龙洪 |
地址: | 362300 福建省泉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污 控制 方法 装置 马桶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污控制方法、排污控制装置及马桶。排污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排污管由待机状态切换至排污状态,以增加马桶的水封高度;控制排污管向下转动,以排出污物。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排污控制方法,可以在排污管向下转动排出污物之前,先控制排污管由待机状态切换至排污状态,这样可以增加马桶的水封高度,进而增加马桶洗净面内的盛水容积。马桶洗净面内的盛水容积加大后,有助于提升污物及水的重力势能。由于排污管主要依靠重力势能进行排污,因而马桶洗净面内的盛水容积越大,重力势能越强,排污流速越快,越有利于提升排污效率和排污效果。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卫生洁具技术,尤指一种排污控制方法、排污控制装置和马桶。
背景技术
目前,马桶后置排污系统中应用到的排污管排污方式,通常都是采用初始状态存水多少排多少的控制方式,因此马桶初始状态下的存水量对排污冲刷效果具有很大影响。为了提升排污冲刷效果,需要增加初始状态下的存水量。但是,如果初始状态下就将马桶内部洗净面的盛放容积做大,虽然提升了存水量,但是又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相当于每次都要多用一些水,不满足低碳节能的理念。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污控制方法,可以提升排污冲刷效果,且符合节约用水、低碳节能的理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污控制方法,应用于马桶,所述马桶包括马桶座体和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马桶座体的排污出口连通,并能够相对所述马桶座体转动;所述排污管设置为在待机状态与排污状态之间通过转动进行切换,且在处于所述待机状态时能够使所述马桶内形成水封,在转动切换至所述排污状态时能够使所述马桶的水封高度增加;所述排污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所述排污管由所述待机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污状态,以增加所述马桶的水封高度;控制所述排污管向下转动,以排出污物。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排污控制方法,可以在排污管向下转动排出污物之前,先控制排污管由待机状态切换至排污状态,这样可以增加马桶的水封高度,进而增加马桶洗净面内的盛水容积。马桶洗净面内的盛水容积加大后,有助于提升污物及水的重力势能。由于排污管主要依靠重力势能进行排污,因而马桶洗净面内的盛水容积越大,重力势能越强,排污流速越快,越有利于提升排污效率和排污效果。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管设置为在待机位置、排污初始位置、排污位置之间转动;所述控制所述排污管由所述待机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污状态,以增加所述马桶的水封高度,包括:控制所述排污管由所述待机位置向上转动至所述排污初始位置,使所述排污管的排污口的最低点的位置升高,以使所述排污管由所述待机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污状态;所述控制所述排污管向下转动,以排出污物,包括:控制所述排污管由所述排污初始位置向下转动至所述排污位置,以排出污物。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所述排污管处于所述排污初始位置时,经过所述排污管的旋转轴线且垂直平分所述排污管的进污口的平面处于竖直状态。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由所述待机位置转动至所述排污初始位置,所述排污管的转动角度在10°至20°的范围内。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由所述排污初始位置转动至所述排污位置,所述排污管的转动角度在100°至120°的范围内。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管由所述待机位置转动至所述排污初始位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排污管由所述排污初始位置转动至所述排污位置的旋转方向相反。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所述排污管处于所述排污初始位置时,所述排污管的排污口水平朝上。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控制所述排污管向下转动,以排出污物的过程之后,所述排污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排污管复位至所述待机状态,完成一个排污周期。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污周期在4s至13s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科牧智能厨卫有限公司,未经泉州科牧智能厨卫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262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