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浓盐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34144.0 | 申请日: | 202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6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梁宏书;鲁长炜;王鑫育;陈长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乐亭钢铁有限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赵幸 |
地址: | 06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盐水 排放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浓盐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工业浓盐水池、电渗析、浓缩液池和蒸发结晶单元,所述电渗析产水出口连接电渗析产水池,电渗析产水池依次连接第一加压泵、耐酸纳滤膜、第二加压泵和反渗透膜,最后反渗透膜的浓水出水口再回到电渗析产水池中,所述耐酸纳滤膜的浓水再回到工业浓盐水池中。本发还涉及利用该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的方法。本发明用简洁低成本的方法对工业浓盐水进行浓缩,最终产水进行回收利用,其余超浓盐水蒸发结晶,达到浓盐水零排放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浓盐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对工业浓盐水进行浓缩,脱盐水进行回收利用,其余超浓盐水蒸发结晶,达到浓盐水零排放目的一种工业浓盐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很多企业会采用废水回收技术,但高盐份高硬度废水回收利用一直是个难题,传统工艺采用双碱法降硬,再用树脂降硬,最后采用膜法脱盐,达到回用水标准,酸碱再生液和反渗透浓盐水进行蒸发结晶达到废水零排放目的。
传统零排放工艺流程长,处理过程中加入大量酸碱,浓缩液处理量大,处理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大。
传统零排放工艺如下:
如图1,浓盐水进入工业浓盐水池①,用泵输入高密度澄清池②,在高密度澄清池投加Na2CO3,NaOH等,去除浓盐水中Ca2+、Mg2+离子,降低硬度,沉降物进入板框压滤机⑧。高密度澄清池产水进入产水池③,为了去除颗粒和胶体,以满足进入反渗透膜前SDI进水条件,依次经过多介质过滤器④、树脂软化罐⑤、超滤膜⑥进入中间水池⑦,然后用泵提压后依次进入一级反渗透⑫和二级反渗透⑪,一、二级反渗透产水进入回用水池⑬回收利用,二级反渗透浓水进入超浓水池⑩,最后进入蒸发结晶单元⑨。当树脂软化罐失效时,采用盐酸或氯化钠再生,再生废液进入超浓水池⑩进而蒸发结晶处理。传统工艺缺点是高密度澄清池投加大量Na2CO3,NaOH等,沉淀物需要板框压滤机进行脱水压榨,而树脂软化罐失效时,需采用盐酸或氯化钠再生,整个系统加入大量的酸碱或盐,产生再生废液,增加了蒸发结晶单元的处理量;传统工艺有多介质过滤器和超滤,处理单元多,运行成本高,产生泥饼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浓盐水处理系统,实现工业浓盐水零排放,能降低运行成本。
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业浓盐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工业浓盐水池、电渗析、浓缩液池和蒸发结晶单元,所述电渗析产水出口连接电渗析产水池,电渗析产水池依次连接第一加压泵、耐酸纳滤膜、第二加压泵和反渗透膜,最后反渗透膜的浓水出水口再回到电渗析产水池中,所述耐酸纳滤膜的浓水再回到工业浓盐水池中。
一种利用工业浓盐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工业浓盐水储存于工业浓盐水池中,通过水泵输送至电渗析进行处理,电渗析以直流电为驱动力进行脱盐、浓缩,并通过离子交换膜进行有机物和盐分离,电渗析浓缩液储存于浓缩液池,然后进入蒸发器结晶单元进行结晶处理;
电渗析产水进入电渗析产水池,而后通过第一加压泵进入耐酸纳滤膜;
耐酸纳滤膜浓缩水回到工业浓盐水池,经电渗析重复去除离子和盐份;
耐酸纳滤膜产水通过第二加压泵提压后进入反渗透膜,反渗透膜浓盐水回到电渗析产水池,经过耐酸纳滤膜再次脱盐,反渗透产水回收利用。
优选的,电渗析产水CODcr如大于200mg/L,需要生化处理到CODcr小于200mg/L再进入电渗析产水池中。
优选的,电渗析进水控制条件:TDS≤5×104mg/L,pH值≤7.5,浊度≤0.1NTU。
优选的,耐酸纳滤膜进水控制条件CODcr≤200 mg/L,pH≤5,钙硬﹤1200 mg/L,SDI≤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乐亭钢铁有限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未经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乐亭钢铁有限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41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